马克·力文展示他的唱片。
歌曲可以唱遍世间万物。在美国,火车是一个格外受青睐的音乐主题,从摇滚、民谣、乡村,到爵士、流行甚至宗教音乐——火车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随手搜索“关于火车的歌曲”,铺天盖地的歌单便映入眼帘。在这样一个火车出行并非主流的国度,这景象着实令人惊奇。
2005年,我初到中国,发现这里完全是另一番图景:火车出行不仅广受欢迎,更在随后的二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愈发舒适、便捷。自然而然地,在我记录中国生活的约80首“音乐故事”里,火车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
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我有幸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面对镜头,我演唱了自己创作的两首火车主题歌曲。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时,我很自然地谈到了火车——要讲述中国自身的发展故事,或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篇章,火车无疑是最生动、最具象征意义的切入点之一。
我的第一首火车主题歌曲《在一列24小时的火车上》,诞生于2009年春节那趟难忘的旅程,我跟随音乐搭档傅涵回她的老家湖北,返程的时候需从湖北松滋前往广州。那时还未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紧俏的春运车票一经开售,就被票贩子瞬间抢购一空。当时的火车票主要有五个等级:从最舒适昂贵的软卧、硬卧,到软座、硬座,直至最艰苦的站票。最终,我们不得不以高价从票贩子那里买到了硬座的车票,踏上了从松滋开往广州的24小时旅程。
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湖泊在转弯处时隐时现。车厢内则弥漫着离愁——春节刚过,许多人便不得不告别家人,踏上返程。这漫长的新年归途,却意外地给了我充足的时间,让旋律和歌词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那次旅程后不久,火车票实名制全面推行,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票贩子,对所有旅客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七年时光飞逝,2016年,一次从湖北荆州出发的旅程,激发我创作了新的火车主题歌曲《乘高铁离开荆州》。这次旅程与2009年那次有着天壤之别:行驶距离比松滋到广州远了300多公里,耗时却少了16个小时!
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活动期间,马克·力文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倾情演绎乡村音乐。
然而,高铁带给我的震撼还远不止速度。即便购买的是最经济的二等座,其宽敞的座椅和间距,甚至让许多飞机座位都相形见绌。平稳的车厢外,乡野如画卷般掠过——农舍点缀,稻田连绵,满目青翠。我在歌词中写道:“列车向前飞驰,我如此安宁,凝望着如画风景。一路行来浑然不觉,昼夜已在流转中。”这份在宁静中飞驰的体验,彻底颠覆了我对长途旅行的认知。
中国铁路发展的故事,不仅书写在国内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上,更随着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向海外延伸——中国正积极助力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现代化的铁路实现更紧密的连接,共享发展机遇。
对于关注铁路发展的中非朋友而言,坦赞铁路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条全长1860.5公里的铁路,于1970年至1975年间在中国的支持下建成,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助项目。它将内陆国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与坦桑尼亚的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连接起来,为赞比亚出口铜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有效减轻了其对南非及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经济依赖。坦赞铁路是中国支持非洲新生国家发展的有力见证。当然,它并非中国国际铁路合作的唯一篇章。
2017年8月,我得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正在寻找一位英语老师。作为中国铁路领域顶尖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铁科院不仅深耕国内,更积极参与全球铁路课题研究,持续为世界铁路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几天后,我见到了首批四位学员。其中两位即将奔赴德国,与西门子公司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齿轮箱合作研究。铁科院园区离我的住处仅有15分钟自行车程,便利的地理位置加上灵活的时间安排,让我欣然接下了这份为期六周的教职。
第一堂课上我得知,还将有两位学员加入课堂,他们计划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我的教学重点围绕提升口语交流能力展开,目标是提升他们日常对话的流畅度,以及与海外同事进行专业沟通的自信,特别是能用英语清晰阐述他们的铁路研究工作。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元化的课堂内容:我专门找来一本铁路专业英语教材,带大家进行针对性学习;当大家围拢在园区里那台火车模型旁时,我顺势请他们担任“现场解说员”,用英语向我讲解这些设备的构造与原理。这种贴近工作的实战演练,让学习变得格外有趣。
完成首批学员的教学约五个月后,我迎来了铁科院的第二批学员,他们将分赴印度与新加坡执行项目任务。
马克·力文在凤凰古城泛舟沱江。
与这两批学员的深入交流,为我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透过他们的分享,我清晰地看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框架下,中国正以其领先的技术标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全球铁路建设贡献着创新方案与中国智慧。这些贡献不仅体现在铺设钢轨、架设桥梁的工程层面,更在于培养当地人才,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学员们亲历的一个个海外项目,正是这些贡献最生动的注脚。
在学员们分享的众多项目中,由中企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堪称中非合作新典范。这条全长472公里的现代化铁路于2017年5月31日正式建成通车,连接起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与首都内罗毕。它不仅取代了英国殖民时期遗留的、运营超百年的老旧线路,更将两地间的旅行时间从动辄十几个小时压缩至短短四个多小时,从根本上激活了肯尼亚的贸易潜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如同蒙内铁路在非洲展现的活力一样,中国铁路技术与合作模式在东南亚也结出累累硕果: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相继开通;中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稳步推进;中越铁路间的轨距障碍也有望打破……
2011年3月19日,一声汽笛长鸣,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沙坪坝区团结村站启程,驶向万里之遥的德国杜伊斯堡。此后,成都、武汉、义乌、郑州等城市相继加入,中欧班列线路在中国大地多点开花,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这支驰骋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已累计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突破4200亿美元,覆盖欧洲25个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亚洲11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凭借“比海运更快、比空运更便宜”的优势,中欧班列已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和绿色通道。
中国在铁路领域谱写的非凡篇章,不仅彻底重塑了国内的交通格局,更将其成熟的技术与宝贵的经验化作一条条延伸向远方的轨道,助力合作国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发展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中国铁路延伸的轨迹,便是读懂当代中国与世界互动共生、共享发展机遇的一个鲜活缩影。
2023年,我又创作了一首歌曲——《全世界我最想待的地方》。在这首歌中我唱道:“这里(中国)古老又现代,还有更多神秘面纱待我揭开。每天在晨曦中醒来,心情像花儿一样。我不想,去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
(作者:[美]马克·力文(Mark Levine)|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