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外读者在马来西亚展区翻看图书。中新社发 陈晓根/摄
六月的北京,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现场热度空前——来自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家展商携最新出版成果汇聚于此。这场年度盛会不仅是版权贸易的交易平台,更是观察国际出版合作生态的重要窗口。随着生成式AI深度介入内容生产与跨文化转化,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文化内核传承?中外出版合作未来又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前行?带着这些思考,记者实地探访了本届BIBF。
版权贸易成果显著
自1952年联合国《世界版权公约》缔结以来,其通过确立双国籍国民待遇、独立保护等重要原则,为各国版权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自1992年加入后,积极推动公约精神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实践,借助“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等机制,促进版权领域交流。
据BIBF组委会数据,本届BIBF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含意向)2826项,较2024年增长34.5%。其中版权输出意向和协议1955项,同比增长37.1%;引进与合作出版意向和协议均有显著增长,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出版业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也表明中外出版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拓展,以及从单一版权交易向多元文化共建的质变。
步入BIBF展馆,浓郁的版权交易氛围扑面而来,洽谈和签约场面随处可见。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签约《中国货币通史》英文版,将中国货币3000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经济智慧呈现在全球读者眼前。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阿塞拜疆教育(塔希尔)出版社翻译和出版《家》《老子注译及评介》阿塞拜疆语版,推动中国经典文学与哲学在阿塞拜疆传播。
6月18日,读者在精品出版物展区翻看图书。中新社发 陈晓根/摄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的“青铜时代的中国:三星堆—金沙”系列图书,以国际化视角系统整编考古发现,向世界揭示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深圳故事”丛书英文版,通过经济样本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增长新引擎:世界级湾区》英文版,聚焦湾区四大核心竞争力,标志着中国学术成果深度参与全球对话。爱思唯尔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药物化学与药物研发案例》(英文版),则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交叉领域,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方法论。
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和“X计划·英雄学院”英语分级读物。据悉,双方合作已超过45年,从工具书到分级读物,从纸质书到数字产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这种深度互信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权威的学习资源,更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持续深入的合作,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思想传承得以被各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也在跨国传播中开拓了全新视野和广阔空间。
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在本届BIBF现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达到了新的高度,诸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出版贸易机构,中图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年进出口出版物达70余万种。今年,中图公司联合国际学术出版社专门设立“学术数字出版联合展台”,集中展示海外中小型数字资源,推动学术出版的全球化共享。
此外,中国与意大利的经典翻译与出版项目成为本届书展的国际合作亮点。双方精选4部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互译,中方图书为《我与地坛》《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意方图书为《来自新科学》《歌集》,为两国读者打开跨文化理解的窗口,为中意文化交流注入长效活力。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费德里科·罗伯托·安东尼利表示:“期待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共同谱写文化交融新篇章。”
来自中国、孟加拉国、伊朗、马来西亚、泰国等13国的出版机构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发展中国家出版合作的新路径,促成近230项国际出版合作签约及意向,旨在围绕选题策划、翻译出版、市场推广等环节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交流,让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惠及更多读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哈利·波特书展快闪店的回归。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与中图数科打造的“骑士巴士”沉浸式空间,通过四大学院主题展区、霍格沃茨图书馆复刻等设计,将静态的图书版权合作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场景。现场展出的120余种、1800册原版图书,涵盖经典版、彩绘版等多元形态,展现出国际IP运营的成熟范式。
本届BIBF哈利·波特故事IP展区 视觉中国/供图
BIBFSHOP的首次亮相也十分成功。手作、徽章、抱枕、香囊、盲盒……近30种BIBF衍生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购买。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把书香融入读者日常生活,也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中外出版机构可以围绕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展开合作,将各自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文创产品的流通,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不同国家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众多国际出版人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葛万莎·乔巴娃在202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感慨道:“此次BIBF让我看到了全球出版业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潜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作品,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将为全球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AI赋能国际出版合作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出版业,催生出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等多元出版物,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兴业态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自2023年起,BIBF增设网络出版展区,为全球出版机构搭建起创新技术合作平台,加速新技术与传统出版的融合进程。
本届BIBF中国教育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卡通文创产品 视觉中国/供图
本届BIBF上,AI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亮点频出。在《故宫立体书:穿越紫禁城六百年》展区,借助AI精准还原技术,观众不仅能近距离观察太和殿的金漆宝座、雕龙屏风等细节,领略宫廷建筑美学,还可以在红墙立体模型间漫步,沉浸式感受紫禁城深厚的历史底蕴。阅文集团的AI辅助创作系统备受瞩目,它能在30分钟内生成小说故事框架,通过学习海量文学作品,为创作者提供创意灵感和结构支撑,大幅提高创作效率。网易有道的AI答疑笔突破传统查阅局限,用户扫码图书内容,它就能瞬间生成深度解答,无论是学术难题还是文学解读,都能精准回应。中国出版集团的AI智能写作助手可快速生成初稿;科大讯飞的AI翻译系统实现多语言实时转换,准确率超95%,有效消除了中外出版合作中的语言壁垒。
6月18日,京剧演员展示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新社发 陈晓根/摄
来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IP展区,中图云创借助AI及三维建模与空间音频技术,打造元宇宙阅读空间,将纸质内容转化为沉浸式场景。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到《黑神话:悟空》等虚拟世界,与角色互动,深度探索文化符号。《哪吒》《封神榜》等经典故事IP,经AI辅助分析受众喜好,在情节、角色设计上创新,实现多媒介转化。现代创意产业结合AI,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IP在全球范围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届BIBF中国传统文化故事IP展区 视觉中国/供图
《2025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正重塑全球图书市场格局,中国数字内容出海规模同比增长37%。AI技术更是为这一进程添砖加瓦,从智能选题策划、高效编辑审校,到精准营销推广,全方位赋能中国出版业。正如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所说,新技术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契机,要推动中外出版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葛万莎·乔巴娃也呼吁国际出版界携手,通过合作促进技术共享,推动全球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但技术赋能的背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科技巨头未经授权使用出版内容训练AI,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尚不明确,发展中国家技术应用滞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中外出版人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本届BIBF的大幕已经落下,2826项版权协议见证了中外出版人对文明交融的执着坚守。当AI、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出版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中外出版机构需深化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AI版权问题,建立版权保护机制;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培育力度,构建包容多元文明的合作伦理体系,携手推动全球知识生态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