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事情要做好,也要说好。一些好政策发布后,有时却会引起误读。请问,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发布时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答:近年来在政策发布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好政策”没有说好,“政策发布”变为“争议发布”的情况,这为政策的顺利出台和实施增添了复杂因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在进行政策发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舆情研判,做好充分准备。政策发布的核心工作很多是在发布前完成的。新规发布前要充分做好舆情风险前置化管理,摸清社情民意,充分征求意见,细致梳理风险因素,科学研判可能出现的舆论敏感点、公众分歧点、媒体炒作点,选择合适的发布时机,并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发布方案和回应口径预案。必要时应提前进行模拟演练,通过预设危机场景进行推演,确保处置机制完善畅通、协同密切、形成合力。
二要主动设定议题,开展解读宣讲。政策发布的关键在于议题的设定。通过有效的议题设定和宣讲解读,能够准确地传达政策精神,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挤压负面信息空间,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宣讲解读不仅要介绍政策内容、修订要点等,更要介绍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考量、法规依据、情理因素、目的意义,同时还要介绍政策的制定出台过程,以及预期效果、落实路径等。政策发布后要有跟进解读,持续疏导公众情绪。
三要多种形式发声,掌握舆论主动。政策法规的发布需要采取官方发布、专家解读、媒体采访、自媒体解读等方式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传播态势,制造舆论声量,掌握信息主导权。特别是涉及民生的议题,要尽量使用公众乐于接受的平台、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传播,提高信息的触达力和影响力。
四要重视舆论反馈,持续正面引导。一些重大政策的信息发布后,网民热议甚至争议在所难免,对此应保持战略定力,既不要自乱阵脚,也不能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要注意跟踪了解舆论反应,官方社交平台可积极与网民互动,参与网民的讨论和答疑,把网民的讨论引导到对政策的正确认知和理性解读上来;对于一些违法言论、极端言论可依法依规采取相应处置措施。通过持续有效的舆论引导和管理,赢得公众更多理解和支持,为政策顺利推进和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此问题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赵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宇军作答。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稿。)
(责任编辑:赵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