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为笔 穿梭中轴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7期作者:景卫东
字号:默认超大|


景卫东

编者按: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时空轴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展现东方智慧的文明长卷。 

值此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本刊特邀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景卫东,分享他为中轴线谱写的光影诗篇。作为深耕世界遗产题材的资深摄影家,景卫东凭借独特视角与深厚底蕴,将“生态之美”与人文转化为跨越时空的视觉语言,其作品不仅定格了遗产之美,更赋予传统摄影新的传播生命力。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触摸中华文明脉动,见证文化传承新篇!

作为在北京积水潭附近出生、长大,曾在六部口上班的摄影人,我的生命轨迹始终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紧密交织。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7.8公里的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近十年来,我用镜头丈量它的每一寸肌理,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叠影中,捕捉那些凝固在砖石瓦当间的永恒诗意。


天坛祈年殿星轨图


天坛祈年殿

2020年冬至之夜,我站在天坛祈年殿前“六百年天坛对话星空”的直播现场,当广角镜头对准蓝调时刻的三重檐鎏金宝顶,星轨恰好从檐角划过,与明代工匠手绘的旋子彩画形成时空对话。在这场特别的对话中,我们邀请了著名星空摄影家戴建峰、北京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徐志长、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共同参与直播。直播中,徐志长老师讲述天坛“冬至祭天”的礼制渊源——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这里承载着“天子祭天,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齐锐馆长通过天文望远镜展示木星表面的大红斑,与祈年殿藻井的二十八宿彩绘形成古今呼应;柳军老师则现场示范星轨拍摄技巧,让观众理解“曝光3小时才能凝固星轨”的创作逻辑。当弹幕中出现“原来老祖宗把星空刻在了地上”的留言时,我突然意识到,摄影不仅是光影的艺术,更是解码文明的钥匙——它让600年的建筑智慧穿越时空,在当代观众心中激起涟漪。


雪后的故宫

沿着中轴线向北,我常以“移动的取景框”视角记录变迁。雪后的故宫,是我最钟爱的场景之一。2020年1月那场罕见的暴雪,让我凌晨6点就背着器材赶到午门。眼前的太和殿宛如琼楼玉宇,檐角冰棱在晨光中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我选择70-200mm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将乾清门的朱漆大门与漫天飞雪框入同一画面,通过增加0.7档曝光补偿,让雪的质感纯净如绢,同时提高色温至5500K,使红墙在冷色调中透出暖意。这种“冷与暖”的对比,恰似故宫作为皇家禁地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养心殿西配殿的窗棂间,我捕捉到一片雪花恰好停驻在雕花窗格上,形成“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意构图。


2019年10月,“锦绣中华”主题非遗时装秀在景山公园举办。

景山公园则是我见证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舞台。2019年深秋,一场以“锦绣中华”为主题的非遗时装秀在此上演。模特们身着时尚艺术家郭培设计的“东宫”系列服饰,在寿皇殿前的汉白玉平台上走秀,衣袂间的苏绣牡丹与琉璃瓦上的瑞兽交相辉映。我采用多机位联动拍摄:主机位用400mm长焦捕捉模特面部的微表情,辅机位用12mm广角展现建筑群的磅礴气势,将整个场景浓缩成一幅“古今对话”的动态画卷。当镜头扫过观众席时,我注意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与举着自拍杆的时尚潮人同框,这种代际共鸣让我深刻理解到:中轴线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包容不同时代的审美表达。这场秀的影像后来被制作成了公益广告。

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点——万宁桥,是我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桥,曾是漕运枢纽的核心节点。2024年中秋,我在这里拍摄到一幅令自己震撼的画面:夕阳将镇水兽“趴蝮”的石雕染成古铜色,河水在慢门下如丝绸般流淌,远处的鼓楼在霭霭暮色中若隐若现。为了突出生态元素,我特别使用偏振镜消除水面反光,让荷叶上的露珠清晰可辨,同时在后期加入红外光谱分析,揭示桥体石材的病害分布——这种“艺术记录+科学监测”的创作方式,后来被纳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的可视化档案。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自然生态摄影委员会委员,我更关注桥畔的生物多样性:今年春天,我惊喜地发现护城河出现了绿头鸭群,它们在桥洞下嬉戏的画面,成为我新系列作品《水脉》的开篇之作。

前门大街的历史变迁,更是我作为北京人的亲身见证。上世纪80年代,我跟着父母在前门大街的“大北照相馆”拍照,那时的街道狭窄拥挤,两侧是斑驳的木质商铺。2007年改造后,前门大街恢复了明清风格的青石板路,铛铛车重新驶过五牌楼。然而,我更关注那些“看不见的变化”:通过红外摄影,我发现新铺的地砖与老砖存在温度差异,这种“新旧对话”成为我《中轴肌理》系列的核心意象。正是通过捕捉这样的瞬间,我深刻体会到:摄影不仅是旁观者的凝视,更可以成为文化创造的催化剂。


《雪落角楼》公益广告

作为一名摄影人,我始终认为影像的终极价值在于传播与唤醒。近年来,我的中轴线作品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在北京地铁展出,其中一幅《雪落角楼》因独特的构图——前景是落雪的树枝,背景是若隐若现的角楼——被选为中国摄影金像奖参评作品。评委在颁奖词中写道:“景卫东用商业摄影的专业技法,完成了公益传播的文化使命,让世界遗产保护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视觉诗篇。”这份肯定,恰恰呼应了我所坚持的理念:当摄影从美术馆走向地铁的公共空间,当快门声与市井喧嚣交织,中轴线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血脉。


正阳门

站在中轴线入遗一周年的节点回望,我愈发感受到手中相机的重量。它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炬。当我在永定门城楼拍摄中轴线全景时,镜头里既有城砖的斑驳肌理,也有南中轴路上飞驰的新能源汽车;当我在钟鼓楼广场架起延时摄影设备,画面中既有晨练老人的太极身影,也有直播博主的自拍杆阵列。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正是中轴线最生动的注脚——它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现在;既是帝王将相的礼制轴线,更是百姓生活的烟火长廊。

在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我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壮阔,用影像定格自然生态的美好,更致力于通过影像的广泛传播,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唤起公众保护、传承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行动。未来,我将继续用镜头书写这条轴线的故事,让更多人在光影中触摸文明的温度,在快门声里听见历史的回响。

(作者:景卫东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自然生态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摄委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