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四川消防救援力量迅速出动开展救援行动。视觉中国/供图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其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体现了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回望近两年中国应对重大灾害的生动实践,无论是西藏定日地震救援的科技突围、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的舆情应对,还是北京防御极端大风天气的全民动员,一个个生动事例从不同维度描摹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图景。
5月10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共同主办的“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共护安全”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系统总结和梳理了上述三则案例的经验做法,这些凝结着基层工作者、科技团队以及广大社会团体智慧与力量的实践样本,对于进一步做好和传播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定日地震救援:高寒灾区的科学救援样本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由于震区地处高寒地带,交通通讯薄弱,救灾面临严峻挑战。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党委成立前方指挥部,军队、武警、消防等力量同步投入救援行动。截至1月9日,灾区共设置224个安置点,4.75万名受灾群众已完成初步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体现出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梳理此次定日地震救援工作的经验做法,高科技手段和设备的投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是运输机、直升机等开启了抗震抢险的快速通道。大型运输机运-20凭借强大的载重能力和超长的远航程,一次性运输大量救灾物资,并承载众多专业救援人员奔赴灾区一线。直-8L、直-20和米-171系列直升机化身“空中救护车”,快速转运重伤员、运输小型救援设备。米-26重型直升机则像是“空中大力士”,将重型机械设备精准投放到灾区的关键位置。
二是侦测通信设备点亮了抗震救灾的信息之光。翼龙-2H无人机化身“空中基站”,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覆盖;高分一号03卫星等多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第一时间提供灾情信息。
西藏定日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关注度高。抗震救灾期间,各级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把握时度效,为抗震救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首先,依法公开,权威发布。国家地震局第一时间发布地震消息,应急管理部官微先后三次通报并提升应急响应等级,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救灾信息。其次,重视舆情,回应关切。地震发生7小时后,日喀则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伤亡人数、救援情况。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多场发布会回应公众关切。最后,宣传引导,服务大局。企业发挥行业优势,服务救援大局;社会组织开通捐赠渠道、公示捐款信息、公布拨付金额;媒体报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促进情感共鸣。
从科学救援到舆论引导,此次西藏定日地震的救援行动,展示了应急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彰显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为未来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了有益经验。
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城市应急的舆情应对范本
2024年2月22日凌晨五点半左右,一艘集装箱船空载从佛山开往广州南沙,航经洪奇沥水道时触碰到沥心沙大桥桥墩,导致大桥桥面断裂,致使4辆车和1辆电动摩托车从断裂处坠落,事故引发了全网关注。
事故发生后,广州市委宣传部迅速组织舆情处置工作,按照“快速应急响应—及时通报信息—做好媒体服务—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设置议题—选树典型正面宣传”六步骤开展工作,实现舆情全流程管理。
一是快速应急响应。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统筹督导,分管领导实时指挥调度,联动全省、全市形成处置合力,并迅速开展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工作,为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二是及时通报信息。事故发生4小时内,广州海事官方发布首条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事故发生后6小时,即11时36分,针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言论以及一些自媒体讨论伤亡人数的不实传言,广州海事局发布续报,向社会通报事故车辆坠入和人员伤亡救援情况,有效引导舆论。
三是做好媒体服务。市委宣传部指导属地公安、宣传等部门,做好各媒体记者的接待服务,设置媒体服务中心,做好现场救援报道。同时,主动掌握每一位记者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记录记者关切问题,提前预告新闻发布计划,安排记者用餐、准备稿件等事宜,为舆情应对处置赢得主动权。
2024年6月22日上午10时,沥心沙大桥恢复全面通车。
四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更好发布权威信息,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当天17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设置记者提问环节,精准答疑释惑。来自62家媒体的110余名记者参会,40余家媒体机构在相关新媒体平台直播发布会,全网关于本次发布会的信息量共有超1万条,各级媒体报道量约4240篇次。据统计,发布会相关内容阅读浏览量超5.87亿人次。
五是主动设置议题。用好央媒高位发声,以“广州沥心沙大桥事故原因公布:涉事船员操作失当”为题推出系列报道30多篇,抢占舆论制高点。围绕三民岛内居民的民生保障工作,组织10家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政府对该区域市民群众实施的保障举措,消除恐慌、稳定民心。
六是选树典型正面宣传。挖掘事故背后的暖心事迹,组织媒体对第一时间发现事故、报警并主动开展救援的货车司机和村民等开展正面宣传,将拦车救人的5名市民认定为见义勇为人员,并给予奖励。
在此次沥心沙大桥事故的舆情处置过程中,广州市委宣传部坚持“第一时间发布”“线上线下联动”,以线下扎实工作为基础、线上精准引导为支撑,为城市突发事故舆情处置提供了应对范本。
华北等地罕见持续性大风处置:极端天气舆论引导的北京方案
自2025年4月11日,我国华北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时长达72小时。面对极端大风天气,北京市通过组织超前的气象预警、海量的信息发布、持续的宣传报道和接地气的科普动员,不仅保证了城市运行总体平稳,也提升了全社会的安全素养。
北京市在开展极端大风天气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工作方面,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协同发声,构建政务融媒体传播矩阵。涉及大风天气应对的市级单位、市辖区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贯通”的政务传播模式。
气象部门率先预报预警,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快速跟进。4月9日,北京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号“气象北京”发布重要天气提示信息。随后,“北京交通”“首都园林绿化”“北京文旅”“首都教育”等27个部门发布近百条政策。
北京市辖16个区结合属地情况开展宣传报道,着重体现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夜守护,让“末梢治理”更有温度。比如,“北京西城”发布《@西城小哥你的安全最重要!送给狂风中的逆行者》,为外卖员、快递员群体送上暖心提示。
二是持续发布,串起防灾减灾全周期信息链。在大风预防准备阶段(9—10日),及时预报预警,提醒安全防范。比如微信公众号“北京应急”接连发布多篇预警提示信息,其推文《警惕大风天气,这份防“风险”指南请收好》用图片对不同风力等级进行具象化表达,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
在大风应急处置阶段(11—13日),突出应急举措,回应公众关切。比如微信公众号“这里是大兴”发布《大风“吹”不乱,大兴区生活必需品供应稳稳当当!》,用超市货架“满满当当”的图片,体现商务局与重点保供企业的“稳稳当当”。
在极端大风天气过后,重在善后、总结,推广防灾典型。13日,当大风黄色和蓝色预警信号降级发布后,各部门更新应急保障举措,提供救灾善后信息。如“北京房山”发布典型案例《大风过后,5.9万元赔款火速到账!房山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报道农业保险保障在本次抗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是全媒体传播,实现信息广覆盖、深触达和强共鸣。4月9日晚,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提示信息,开启了媒体报道的“闹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化媒体纷纷聚焦极端大风天气,开启正面传播、正向引导、正能量叙事。
比如,央视《新闻联播》于10—13日连续四天进行报道;“央视新闻”抖音号发布《看北京如何应对大风,您家里都准备好了吗?》,视频时长19秒,点赞量超73万、转发量超44万;“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开通10小时慢直播“实时直击北京大风来袭”,观看量超千万;全媒体科普品牌“首席说天气”发布《北京此轮大风有多强?应该如何应对?》等科普视频,气象预报员与网友“面对面”,用专业讲解回应社会关切、解析天气热点。
通过一系列科普动员,全社会的安全素养得到提升。社会公众除了“听劝式”居家,还提前采取了“电动自行车‘躺平’”等花式防风妙招,并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生动实践,这是北京市成功应对极端大风天气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赵艺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