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中国外交部和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童趣童乐·美美与共”——中外儿童心手相连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
少年儿童是文明交流的使者,承载着中外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跨越国界的互动,不仅拓宽了个人国际视野,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火种,他们以生命的活力,夯实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基础,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在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余年来始终致力于增进国际友好,高度重视中外青少年交流事业,以童心为纽带,用文化、艺术、科技和公益的力量,通过研学参访、交流演出、国际竞赛和童书出海等多种形式,促进各国青少年在交流中播撒友谊的种子,以童心相通消弭文化隔阂。
文化为桥,童心共绘文明互鉴画卷
2024年6月下旬,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的庭院里,来自白俄罗斯的“文化小大使”多米尼卡正全神贯注地尝试掐丝珐琅工艺。她纤细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勾勒着中国传统纹样,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她的作品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芒。“这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她笑着说,“但每一道纹路都好像在讲述一个千年的故事”。
2024年6月下旬,来自21个国家的23名“文化小大使”代表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少年代表,受邀来华参加2024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小大使”活动,开展系列文化研习、参访交流。图为“文化小大使”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尝试动手包饺子。
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各国青少年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阿联酋的封烨惠第一次尝试擀饺子皮,面团却总是粘在擀面杖上,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在中国小伙伴的帮助下,她终于包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饺子,并骄傲地拍照发给远在家乡的父母。
这些场景,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交流的生动缩影。文化是心灵的密码,是跨越国界的最美语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通过“文化小大使”“时代小先生”和童书交流等项目,让各国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触摸文明的温度。
“文化小大使”活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千余名青少年踊跃参与。活动通过征集优秀视频作品,鼓励青少年们以独特视角讲述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活动期间,各国“小大使”齐聚中国,逛故宫、登长城,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米尼卡感叹:“友谊没有国界。”在中国,她不仅领略了壮丽的风景,还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这次经历让她更加热爱中国,也激励她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来自秘鲁的娜叶丽认为,能够受邀来中国参加活动,领略中国文化并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分享彼此的文化和梦想,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时代小先生“诵读经典活动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行。
“时代小先生”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依托宋庆龄故居,通过公益培训、志愿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热爱交流的少年儿童。这些“时代小先生”在故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宋庆龄的故事,接待过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新西兰前总督杰里·迈特帕里……他们熟练的英文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他们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东盟和非洲等各国青少年交流,并赴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参访,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童书作为儿童认知世界的启蒙钥匙,承载着文明互鉴的特殊使命。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精心构建中外童书交流的立体网络,让不同文明在书页间展开对话。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指导和策划下,由青年作家郭振媛和著名插画家朱成梁共同创作、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图画书《别让太阳掉下来》荣获比利时贝纳尔·维塞勒文学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等多项国际殊荣,这部充满中国民间艺术特色的绘本,通过小动物们天马行空留住太阳的童趣故事,让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小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朱成梁赴法开展的工作坊活动,更让当地儿童通过亲手体验中国绘画技法,深化了对东方美学的认知。在中华世纪坛的绘画比赛上,各国青少年热情展示才华,共同创作;在欧洲的图书推介会上,小读者们对中国风的作品爱不释手。这些生动场景都表明,童书为中外青少年开启的不仅是对世界的短暂好奇,更是东西方文明的持续对话。
艺术为媒,童声唱响世界和平之歌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能够超越文字的局限,直达心灵深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通过国际青少年交流营、和平天使艺术团海外演出等活动,让艺术成为连接各国青少年的桥梁。
国际青少年交流营以艺术为纽带,为各国青少年搭建了展示才艺、交流学习的舞台。自2010年起,交流营已成功举办十四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名青少年参与。交流营期间,中外青少年艺术团体共同奉献精彩演出,带来了蕴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各国民歌交相辉映,青少年们用音乐呼吁世界和平,畅想美好未来。在后台,各国孩子们互相帮忙整理服装、纠正发音,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让他们心意相通。演出之余,青少年们学习皮影手工、压花台灯等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皮影戏工作坊,塞舌尔男孩艾瑞克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皮影,看着幕布上跃动的身影,他兴奋地说:“这就像魔法一样!”而中国孩子则对非洲鼓产生了浓厚兴趣,跟着节奏即兴舞蹈,不同肤色的手臂在阳光下划出欢快的弧线。一位美国学生在艺术交流后写道:“在中国,我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2024年6月20日晚,中国、委内瑞拉青少年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成功举办。图为宋庆龄和平天使艺术团在现场演奏。
艺术的力量让世界听见童真的声音。2024年6月20日,中国、委内瑞拉青少年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成功举办。委内瑞拉胡安·何塞·兰达埃塔交响乐团与宋庆龄和平天使艺术团交响乐团联手为中外观众呈现了一场激情洋溢的音乐会。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委内瑞拉胡安·何塞·兰达埃塔交响乐团第一大提琴手玛丽亚·乔赫巴说:“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合作,但感觉很有默契,非常亲切。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中国之行。”委内瑞拉驻华大使朱塞佩·约夫雷达表示:“音乐会让两国青少年用旋律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和平天使艺术团是行走的文化使者,多次赴国外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团先后赴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摩洛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希腊、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访问演出,与各国青少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希腊学校演出现场,铿锵锣鼓响起,京剧小角登场,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台下青少年忍不住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东方艺术。”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世界”艺术节上,中乌青少年合唱《茉莉花》,台上台下歌声相和,那一刻,音乐这种无国界的语言,实现了不同国家艺术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艺术团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外交活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晚宴迎宾仪式上,200名身着马面裙的小演员热情演唱《把未来点亮》《Waka Waka》(中文名:《非洲时刻》,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等歌曲,传递中非友谊的温暖。央视主持人康辉评价:“孩子们真挚的笑脸、节奏动感的鼓点和动人的歌声,正是对于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最好的诠释。”
科技为翼,童心点亮未来创新之光
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而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通过开展国际青少年科创大赛、科技企业参访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为全球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2023年10月,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明星小学员”、国际青少年科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双胞胎兄弟刘敬和刘睿赴英国领奖期间,现场展示其作品“北京太阳能绿色垃圾中转站”。
国际科技比赛是启迪少年儿童智慧、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平台。在2023年的国际青少年科创大赛上,全场最小参赛选手、9岁的刘敬和刘睿兄弟设计的“太阳能绿色垃圾中转站”惊艳全场。当被问及为什么他们设计的太阳能垃圾中转站是绿色的时,小队员刘睿自信从容地解释:“我们在中转站的墙面上种植非常多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更加美观,还可以为城市里的鸟类提供筑巢的空间。”另一名队员刘敬补充说:“我们设计垃圾处理站时,不仅考虑到使用清洁能源来保护城市环境,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自印度的沙尔米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的设计方案,感觉在我的家乡印度很需要这样的清洁能源垃圾中转站!”最终,这对小兄弟不仅获得一等奖,还赢得了“最佳人气奖”。主办方代表艾利克斯·霍姆斯博士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令人惊叹,他们用科技为未来绘制蓝图。”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来华外国青少年精心设计科技企业参访路线,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创新的力量。来自美国达拉斯市的孩子们参观大疆公司时,无人机表演让他们惊叹不已。学生伊恩操控无人机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翻转,兴奋地说:“这简直像在做梦!”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演示更是引发了阵阵欢呼。带队的美国老师感慨道:“科技创新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发展的动力。”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国际少年儿童交流。新冠疫情期间,宋庆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转为云端举办,但青少年们的热情不减反增。来自20个国家的青少年通过屏幕一起学习非洲鼓、印度古典舞,观赏《富春山居图》,甚至“云游”故宫。希腊女孩索菲亚在视频中说:“虽不能面对面,科技却让我们心连心。”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开辟了国际交往的新途径。
公益为魂,童心共筑美好人间
公益是儿童成长的沃土,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公益机构,在中外青少年交流中设计公益实践和学习分享环节,让各国青少年在公益实践中找到共鸣,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2023年8月,宋庆龄故居的草坪上,来自美国达拉斯“NiHao”公益项目的青少年与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工作坊,探讨如何从参与公益活动做起,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中美青少年分成数个小组,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环节中,各小组报告人精彩的演讲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2023年9月,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主办的2023年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开营式座谈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青年们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切身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的丰富成果,在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雪浪算力中心”了解智能科技在数字化时代的具体应用……来自斯里兰卡的奥桑·考什卡在会后坚定地说:“农业在斯里兰卡非常重要,我对中国的现代农业技术十分感兴趣,并将持续关注农业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未来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现代农业技术带回家乡,为自己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美国学生王馨怡说:“我们肤色不同,但保护地球的心是相通的。”
这些公益实践不仅让青少年们增长了见识,更让他们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分别时,“NiHao”公益项目的领队王海莺老师动情地说:“在爱里相逢,必将在爱里重逢。”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回国后,这些青少年大多成为了本国宣传可持续发展的“小使者”,将在中国收获的感悟传递给更多人。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以文化为桥、艺术为媒、科技为翼、公益为魂,为全球儿童搭建起成长成才的阶梯。从“文化小大使”的笑容中,我们看到文明互鉴的希望;从和平天使的歌声里,我们听见友谊的回响;从中国青少年的科技创意中,我们触摸到未来的脉搏;从公益项目的足迹里,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童心连世界,和平向未来。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成绩,对基金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将牢记嘱托,把握时代主题,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对外民间友好合作,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