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济南校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近年来,齐鲁理工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探索和构建起“三维度一体化三段式”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即“党建领航、文化涵育、实践塑品”三维度设计,“把牢方向、厚植情怀、强化担当”一体化贯通,“课堂认知、课外体验、社会实践”三段式深化,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典型示范。2024年4月,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齐鲁理工学院获评“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实现了山东省“零”的突破。学院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也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202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坚持“三维度”设计,概括“大思政”育人模式内涵,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思路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将“大思政课”理念的核心意涵概括为“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大思政”育人模式源起于“大思政课”建设理念,是该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延伸和体系化建构。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践中,齐鲁理工学院逐步概括出“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四大内涵:
一是主体协同。“大思政”育人模式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一切具有育人功能的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用好“大师资”、延展“大场域”,使多元育人主体间紧密衔接、协同配合、互促互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目标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强调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各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大思政”育人模式客观上要求广泛凝聚价值共识,以根本任务统摄各项工作。
近年来,齐鲁理工学院在校内推进山东党史馆、齐鲁文化馆、稷下文化体验馆和党建主题展厅等建设,组织广大师生“沉浸式”体验学习,打造育人“第二课堂”。图为齐鲁理工学院学生到齐鲁文化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三是资源汇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这为“大思政”育人模式集聚与利用育人资源指明了方向。
四是机制顺畅。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高效运转、统一协调、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以有效确保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齐鲁理工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齐鲁理工学院建有济南校区、曲阜校区,济南校区地处济南市东部大学城、章丘区境内,毗邻齐国古都——临淄;曲阜校区地处孔子故里、鲁国古都——曲阜。自建校以来,学校汲取齐鲁文化精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管理服务的各方面,这是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育人品牌。根据“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科学内涵,立足学校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学校确定了“三维度”设计的构建思路,即“党建领航、文化涵育、实践塑品”。着力解决以下三大问题:一是筑牢党建铸魂育人功能,以党建领航解决民办高校党建对“大思政”育人引领力相对薄弱问题。二是打破思政育人“孤岛效应”,以文化涵育解决“大思政”育人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问题。三是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薄弱环节,以实践塑品解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及思政课缺乏鲜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齐鲁理工学院在焦裕禄纪念馆为学生上“大思政课”。
坚持“一体化”贯通,把握“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原则,创新“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举措
坚持“一体化”贯通,是确保“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方向正确、运行平稳的基本前提。在“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过程中,齐鲁理工学院研究确定了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养成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既要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课堂教学中,注重正确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的理论传授;又要注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向社会拓展、向实践延伸,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调研、实习实训等实践过程中汲取智慧、涵养品格、增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育人效能。
齐鲁理工学院在齐鲁古道上举办“行走的思政课”。
二是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淀了众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意蕴深远,必须坚守和发扬。同时,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在“大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中,育人目标与现实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能够充分体现“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彰显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大思政”育人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同时,也要注重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各项建设原则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的行动指南。
坚持“一体化贯通”,制定“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设的具体措施包含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持党建铸魂,把牢“大思政”育人方向。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大思政”育人顶层设计,把“大思政”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发挥政治、思想、组织、活动、典型、机制等六大引领作用,全面强化党建在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统率作用,着力为大学生铸魂,为建设“大思政”育人模式守正赋能。
其次,坚持文化涵育,厚植“大思政”育人根基。打造文化育人优势特色课程品牌,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大思政”育人模式。
再次,坚持实践塑品,彰显“大思政”育人效能。以“齐鲁古道行”活动为典型、以“三原色”社会实践廊道为主要载体,构建“学、行、思、研、用”五位一体的“行走的大思政”实践模式。一是行走“绿色”社会实践廊道,打造“古道思政”的“行走课堂”,开通集“学、行、思、研、用”于一体的“齐鲁古道”研学路线,建立古道工作坊,讲述好“齐鲁古道行”中国故事。二是行走“红色”社会实践廊道,打造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红旅赛道重要载体,精选校区周边的红色纪念馆、教育基地、革命遗迹等,开发红色线路。三是行走“蓝色”社会实践廊道,充分利用学校紧邻齐鲁科创大走廊的区位优势和工科优势,开辟科技创廊,定期组织学生行走创廊,感受科技之光,并将其打造成为支撑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主赛道项目的主要平台。
坚持“三段式”深化,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提升“大思政”育人效果
在十余年“大思政”育人实践探索中,齐鲁理工学院坚持“三段式”深化,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深化思政认知、校内体验厚植家国情怀、校外实践强化社会担当”的“三段式”“大思政”育人模式。
一是创新主渠道教学,深化思政认知。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构建兼具学科特点、齐鲁文化育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融通。
二是深化校内沉浸式体验,厚植家国情怀。依托“四馆一堂二厅”,即学校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馆、山东党史馆、齐鲁文化馆、稷下文化体验馆、孔子学堂、党建主题展厅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展厅,搭建大资源平台,全面强化校内场馆育人实效。
三是组织校外齐鲁文化实践,强化社会担当。将齐鲁文化育人深度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养成教育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等。
十余年来,我校“大思政”育人模式铸魂育人效能显著提升,产出一批示范性人才培养成果。
2021年以来,学生中涌现出省级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256人,优秀班集体32个;获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3697人;在学科、文体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046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获评省级以上先进个人312人、优秀团队39个。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5%以上,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良好品德和人文素养给予高度评价,满意度平均为98.83%。
面向未来,齐鲁理工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常翠鸣 齐鲁理工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