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权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澳门作为重要承办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赛事筹备工作。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近日接受本刊专访,介绍赛事筹备情况,并讲述澳门将如何以办赛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及体育湾区建设,向世界展示大湾区的活力。
中国新闻发布:在“一国两制”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澳门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意义非凡。您认为,澳门此次办赛承载着哪些特殊使命?
潘永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才能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得稳、走得远。澳门承办此次赛事,是“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深化与内地合作,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从体育事业发展角度而言,这是澳门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体育专业化与产业化的良好契机。澳门能借此引入先进体育理念、技术和人才,完善本地体育训练、竞赛体系,培育优势项目,为澳门运动员创造更多成长机会。
4月23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倒计时200天之际,广州地铁“全运号”主题有轨电车正式上线运营。列车车厢外部设计融入港珠澳大桥、广州塔、香港中银大厦、澳门金莲花等地标,内部通过地贴、车窗等载体为乘客打造沉浸式全运会科普空间。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摄
从经济层面来看,澳门通过“体育+文旅”融合模式,将体育赛事与澳门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深度结合,能有效带动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增长,助力澳门摆脱对博彩业的过度依赖,加速经济适度多元转型,为澳门发展注入新动力。参考格兰披治大赛车经验,十五运会期间,澳门将联动广东、香港推出“体育主题旅游线路”,为澳门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旅游消费、餐饮消费的增长。
在区域协同方面,此次办赛有利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加速湾区体育资源共享,促进人员、物资、信息高效流通,为大湾区一体化进程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我们依托十五运会组委会、澳门赛区组委会,建立粤港澳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统一竞赛规则、通关流程,并通过跨境项目探索“一事三地”创新模式,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与资源共享。比如在港珠澳大桥公路自行车赛中,首次实现跨境赛道的统一计时系统,运动员和车辆只需一次申报即可跨境参赛,大大提升了效率。
中国新闻发布: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往往能绽放独特魅力。请您谈谈,在十五运会筹备过程中,澳门是如何展现科技与文化融合魅力的?
潘永权:澳门积极落实中央政府对澳门提出的“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重要指示,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澳门赛区组委会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通过高效联动整合各部门资源,紧密沟通协作,稳步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从场馆建设来看,我们对塔石体育馆、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等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通过加装太阳能光伏板、节能照明系统,实现碳排放降低30%。
2024年9月1日上午,正在访问澳门的中国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来到澳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澳门青少年交流。运动员们用自身故事鼓励澳门青少年勇敢追梦,并进行个别运动项目示范。图为艺术体操运动员演示圈操动作。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摄
在赛事设计上,我们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路线横跨港珠澳大桥,串联澳门塔、大三巴等标志性景点,让选手与观众在竞技中领略“一桥连三地、一路览风情”的独特魅力。
中国新闻发布:在十五运会筹备过程中,澳门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以实现专业办赛与全民共享的目标?
潘永权:澳门赛区将承办十五运会5个比赛项目,包括乒乓球、3人篮球、5人篮球(男子18岁以下组)、排球(女子成年组)及空手道,以及残特奥会的2个羽毛球比赛项目,比赛将于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塔石体育馆、澳门综艺馆、银河综艺馆、永利皇宫南门户外草坪、新濠影汇综艺馆、威尼斯人综艺馆进行。
为确保赛事既符合国际办赛水准,又能激发大众体育热情,让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澳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专业办赛方面,我们与广东、香港赛区在竞赛场馆设备、新闻转播等关键领域达成共识,统一三地技术标准。赛事由广东广播电视台、香港电台、澳广视联合转播,解说员交叉使用粤语、葡语和英语,扩大赛事传播广度。此外,我们携手北京体育大学开展“赛事管理”“应急救护”等专项培训,进行全流程实战演练。针对残特奥会羽毛球项目,我们将澳门综艺馆改造为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空间,配备盲文导览系统和轮椅专用通道,并培训200名手语志愿者提供即时服务。
全民共享方面,我们创新推出“测试赛+社区联动”模式,如今年5月举办的5人篮球测试赛,在全面检验场馆运行的同时,从社区招募志愿者,为1500名市民提供免费观赛名额,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赛事氛围;塔石体育馆与周边社区的健身中心联动,居民凭一张卡就能预约全湾区的场馆,目前已有8万人次使用过这项服务,激活了基层运动活力;后续还计划在社区开展排球、乒乓球体验活动,预计覆盖超10万人次,促使赛事“从场馆走向街头”,推动全民深度参与。
中国新闻发布:人才是体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托十五运会赛事,澳门将推出哪些具体计划,为体育湾区发展储备力量?
潘永权:近年来,澳门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表现亮眼: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获1金2银2铜、2023年成都大运会获1金3银3铜、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获1金3银2铜,今年初在香港2025年世界保龄球联合会保龄球世界杯比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摘得铜牌。这些成绩印证了澳门体育人才培养成效,也为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信心支撑。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澳门将强化与大湾区城市的协同联动。一方面实施“双向交流计划”,邀请内地优秀教练驻澳指导,同时输送运动员至广东、浙江等地高水平训练基地集训,共享优质资源与赛事平台,预计3年内将有超过200名澳门运动员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与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赛事运营”“运动科学”联合课程,首批50名澳门学生将参与十五运会筹备实习,推动理论与实战深度融合。
2024年9月2日,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在澳门进入最后一天的访问行程。当天上午,代表团兵分三路深入社区与澳门居民交流。图为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石排湾家庭及小区综合服务中心,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左)与澳门居民互动“乒乓球投篮”。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摄
在青少年梯队建设方面,澳门以此次十五运会承办的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为重点,推动“体育进校园”工程。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举办校际联赛,建立“小学-中学-青年队”三级选拔体系,同时依托赛事场馆打造“澳门体育训练基地”,为有潜力的体育苗子提供专业训练环境,配套开设体育管理、运动康复等专业培训,构建“选、育、用”全链条人才生态。
在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方面,目前已有9000多人报名参与十五运会志愿服务,覆盖多个岗位。同时,创新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培训经历和赛事服务时长。这一创新模式已在测试赛中进行试点,预计正式赛事将吸纳3000多名跨领域人才,为湾区与葡语国家体育合作提供信用可追溯的人才支撑。
中国新闻发布:在未来的国际体育交流中,澳门应如何通过特色举措更好地讲好大湾区体育故事?
潘永权:在未来国际体育交流中,澳门将努力构建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运动需求。除此之外,澳门将依托自身特色,从文化交融、赛事赋能、人才合作等方面生动讲述大湾区体育故事。
以文化交融为底色,在国际赛事开幕式、表演环节融入大湾区多元文化元素。例如,澳门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可邀请广东醒狮、香港粤剧、澳门土生葡人同台献艺,用鼓点与唱腔交织出大湾区文化共生的和谐图景,让世界领略大湾区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
2023年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武术项目男子南棍决赛在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图为中国澳门选手黄俊华(右)获得铜牌。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摄
以赛事平台为载体,深度挖掘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国际马拉松等品牌赛事价值。在赛场设置大湾区体育文化沉浸式展区,陈列智能赛事装备,彰显科技实力,通过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展现湾区健儿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以及运动员热血拼搏的动人瞬间,体现大湾区体育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活力。
以人才交流为纽带,深化与葡语国家及全球体育合作。选派大湾区优秀运动员参与国际赛事交流,同时邀请葡萄牙足球教练等国际人才开展青训指导,在双向互动中传递大湾区体育开放进取的形象,全方位提升大湾区体育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特邀编辑:《红刊》黄光宇)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