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多个行业的参观团队来到浙江杭州云深处科技公司参观四足机器狗等产品。中新社记者 王刚/摄
以行业较低算力和GPU芯片数量训练出的大模型DeepSeek-V3引发全球热议;新一代智能仿生手仅需30秒便可完成穿戴,让残疾人重获写字、弹琴能力;极端环境下依旧能稳定作业的四足机器狗已经在新加坡电力隧道投入实战……开年以来,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让杭州在全球迅速“出圈”。
杭州,这座千年古都何以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2023年10月22日,在杭州举办的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游泳运动员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稳稳握住火炬,在吉祥物“飞飞”和现场观众的见证下,成功点燃了圣火。
徐佳玲所穿戴的这款智能仿生手,便出自“杭州六小龙”企业之一的强脑科技,是一款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高度整合的智能产品。作为当前极具前景的一款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不仅在全球科技领域备受关注,更被我国列为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
开幕式上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精彩瞬间,源于5年前的一次跨国邀请:杭州未来科技城考察团专程奔赴美国波士顿,拜访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团队。
在当时,脑机接口技术在国内还鲜为人知,除少数科研人员外,无论是公众认知度还是企业参与度都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这项技术在当时尚未被市场完全清晰认知,但我们考察团经过深入研判,认为这项技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招商部的相关负责人说,选择提前布局脑机接口领域,不仅有助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还能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杭州未来科技城,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这里落地和发展。
韩璧丞回忆那次会面,说杭州考察团是唯一一个不远万里到波士顿办公室与他们面谈的官方组织,“在三四个小时的交谈中,聊得最多的竟然都是脑机接口未来的发展”,显然他们对这项技术已有前瞻性洞察和精准判断。会面后不久,强脑科技便带着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落户”杭州。
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说,政府工作人员对研究成果、专业论文如数家珍,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这一点打动了他们,并成为促使他们将总部从波士顿迁到杭州的重要因素。
政府招商工作为何能“说到点子上”“踩到关键处”?答案藏在一支“懂行”的专业队伍里。
为了能与顶尖科研人才和技术团队进行“对话”,招商部门统筹谋划、下足功夫,邀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资深招商人士组建“导师团”,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解读、商务谈判技巧等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培训内容紧密对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仅深入剖析最新研究成果与市场应用前景,还系统梳理相关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等政策文件,使招商人员个个成为政策“活字典”,为企业提供贴心又精准的政策指导。
此外,招商团队还经常走进尖端科技企业集中的地区、产业园区、科研机构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观摩现代化产业运营模式、了解科研机构创新需求。一圈走访下来,不仅摸清了产业发展的“脉搏”,带回先进的招商“秘籍”,更拓宽了视野,为吸引更多科创资源攒足了底气。
3月29日,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仿生手体验官周键在“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现场使用智能机械手弹奏《大鱼》。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摄
2020年,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实现量产,打破了国外垄断,且价格仅为国外同类型产品价格的1/7到1/5,成为唯一能与马斯克Neuralink“掰手腕”的脑机接口公司。
脑机接口技术的蓬勃发展仅是杭州未来科技城持续发挥创新高地源头优势,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浙江省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浙江考察调研,叮嘱浙江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
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杭州始终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精准判断勇立潮头。2014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2016年,杭州成为中国首批“数字经济”城市;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3年初,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杭州作为这一工程的“头雁”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营业收入都占全省半壁江山。
多年耕耘,曾经的战略构想早已化作生动实践,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更在经济版图上勾勒出亮眼的增长曲线,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2024年,杭州未来科技城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4家,数量领跑全省。时下,这座城市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向着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加速迈进。
让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今年年初,杭州未来科技城敲响了“第一锣”。
1月15日上午,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浙江2025年首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
时间回溯到2015年,这家专注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及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开启创业征程。成立之初,思看科技便以破局者的姿态闯入行业视野——2015年4月,第一代HSCAN手持激光三维扫描仪系列横空出世,一举打破国外企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
思看科技的上市,是杭州未来科技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一个折射。
自2011年挂牌以来,杭州未来科技城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人才和创新项目落地。他们从“小而精”到“大而强”,逐渐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领跑者。2024年,新增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67家;新认定3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800家;新增8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461家;新增8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4024家。
企业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杭州未来科技城正持续优化服务,聚焦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资源,助力更多创新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内的人工智能小镇
实际上,以“六小龙”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产业领域,都有一些共同的标签:投入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高。
2020年,大模型发展前景未明,业内主流观点认为AI即将退潮、算法公司“裸泳”,做基础设施的企业难起“水花”。“当时,没有人相信大模型,更没有人相信用我们现在生产的芯片跑大模型这件事。”中昊芯英创始人及CEO杨龚轶凡回忆道,“但杭州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
杭州一方面为中昊芯英协调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牵线搭桥促成其与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其实现两条腿走路。在这一过程中,杭州政府始终坚守“引导不干预”原则,充分尊重企业技术路线的自主性。
“做芯片,前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烧钱,还要有顶尖人才的支持。”杨龚轶凡坦言。
而这背后,考验地方政府的是对“长期不确定性”的判断力——企业发展潜力与行业演进趋势,和承担可能未达预期后果的勇气。
事实上,这样的判断力与勇气,同样体现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产业培育逻辑中。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引领上,管委会立足当地产业实际,精准锚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将其纳入中长期培育新支柱产业的核心领域,确保资源向最具战略价值的领域倾斜;在资金支持层面,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资本投资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搭建平台,吸引“耐心资本”参与长期投资,为创新创业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在人才培育与技术交流方面,管委会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跨国资本,促成国际技术合作,畅通技术交流渠道,为产业发展注入国际化动能,确保技术创新可持续推进。
坚持做好“难而正确”的事,是杭州一以贯之的发展哲学。今年,杭州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投入,提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市本级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产业资金15%投向新质生产力”科技投入政策,完善国资创投基金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尽职免责机制,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到考核标准作为负面评价依据,适度放宽投资容亏率,推动国资创投基金“算大账”“算长远账”,成为更有担当的耐心资本、大胆资本。
此外,杭州还组建了两大千亿级基金矩阵: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创新基金专注“投强投大投产业”。目前,两大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元。
今年春节期间,市值风云创始人杨峰在朋友圈点赞了杭州市余杭区的营商环境。他写道,“公司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答应你的政府补助,按约定时间自动打款,无需你再去问,再去催,再去请吃饭”“事办完,政府部门的人就消失,从来不烦企业,从不对企业指手画脚”。
事后,杨峰在一次媒体专访中透露,去年6月,公司收到了来自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的政策补助款,“政府一声不吭把钱打了,然后发个短信告诉你:钱到了,你们查一下。”杨峰感慨道,余杭是“最懂企业的政府”。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61岁完全性截瘫患者金大叔术后经两个月康复训练,已能独立行走、转弯、上下坡,为截瘫诊疗领域带来新突破。
该技术核心系统由杭州未来科技城企业佳量医疗和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联合研发。患者植入体内的闭环刺激器仅51毫米长、18克重,侧面弧度精准适配脊髓曲度。16触点脊髓刺激电极如“神经翻译官”重建信号传导,腹部的无线可充电刺激控制器则保障了产品的终身性。
事实上,这并非南湖脑机与佳量医疗的首次合作。双方联合开发的Epilcure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去年已入选“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开辟了诊疗新路径。
“未来科技城的创业生态是关键助力。”佳量医疗创始人曹鹏表示,这里集聚了脑机智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智慧大脑”,为企业缩短了技术攻关周期,而浙大二院等三甲医院的临床场景资源,则让研发能够紧扣实际需求。
此外,杭州未来科技城在未来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也在持续迸发活力:灵伴科技推出重量仅49克的新一代AR眼镜亮相第137届广交会;程天科技近期已完成B轮近亿元融资;申昊科技研发的“机器狗”在茶园实现智能化作业;迅蚁科技不断拓展城乡无人机外卖配送网络,推动低空智慧物流新业态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承接成果落地转化项目64个;新增省孵化器4家;新增国家科学技术奖2个、省科学技术奖28个。
之江实验室
然而,好成果出了实验室,怎么才能进市场?企业有需求,却难与科技人才匹配上。这种创新链条“两头热、中间冷”的难题如何解?
杭州未来科技城给出的答案是:全力构建“1+3+X”未来产业体系(“1”是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引领;“3”是主攻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健康三大特色未来产业;“X”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技术、人形机器人、空间计算等若干高潜力产业),依托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及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科研重器,联合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龙头企业,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速推进浙江新型算力中心等智能算力集群建设,持续向“新”突破,全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杭州未来科技城俯瞰图
着眼未来,杭州未来科技城将持续通过政策的前沿布局,加快未来产业的政策配套。
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护航企业从萌芽到壮大,管委会构建了集人才保障、金融助推、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例如,开设全流程服务专窗,实现人才服务事项的“一窗进出、一窗办结”,首创“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服务举措,切实将“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创新创业全链条。
不仅如此,这里的创业项目可以通过梦想小镇“金钥匙”评审、余杭区创新创业项目评审、“海创未来”人才项目评审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政策补贴。
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生态,是持续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关键。杭州未来科技城以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线为目标,引进银泰商业综合体、万象城等高端商业配套,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国际演艺中心等文娱体验空间。随着贯通各个重要区域的良睦路全线通车,杭温高铁、沪苏湖高铁也相继开通运营,区域交通能级显著跃升。此外,成立“杭州育才余杭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容……随着多维度配套设施的加速完善,一个兼具创新活力与生活温度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已经形成。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