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药·横琴造·全球销

——解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6期作者:赵慧颖
字号:默认超大|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横琴岛是珠海第一大岛屿,地处珠海市南端,与澳门仅一水一桥之隔,两地合作亲密无间。2009年,横琴吹响了发展的“冲锋号”,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琴澳一体化”发展模式,如今已成长为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

横琴岛是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的所在地。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产业园考察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24年12月19日,正在澳门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听取了粤澳共建中医药高端科技支撑平台的情况介绍,对他们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做法表示肯定。

秉承推动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使命,中国太平管理团队于2023年承接产业园的运营管理工作,并立足实际,确立“医、康、研、制、服”五位一体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澳门资本、横琴空间、内地资源整合。随着一款款中药产品从这里出发,经由澳门,远销海外,澳门中医药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跨境协同,产业化集聚激发新活力

澳门大街小巷药房的货架上,有红、蓝两种色调包装的澳门药品老字号“马交牌千里追风油”格外醒目。这是一款主打散瘀消肿、祛风止痛功效的药油,2023年,产品获得了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签发的首张澳门药品跨境“委托制造许可”批件,将生产线延伸至横琴。

这次跨境委托生产是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政策的首个落地项目,也是澳门药监局成立以来以及澳门《中药委托制造监督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以来的首个跨境委托生产项目。


澳门中成药内地注册用研发样品首次进口横琴。

“这种‘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模式,不仅为澳门品牌在横琴扩产增量提供了可行性,也提升了澳门品牌的竞争力。”据澳邦药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横琴生产的千里追风油已于2023年9月在澳门面向公众销售。这款药品的跨境委托生产,为推动琴澳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近年来,产业园始终坚持“一载体”“一平台”的定位,即成为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从产业创新、人才建设、基层服务等多方面持续提供政策助力,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企业机构落地进驻。

截至今年4月底,产业园区注册企业233家,其中澳门企业共89家,形成“澳人澳企”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吴松

据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松介绍,园区通过三大创新举措激发产业活力,让中医药发展跑出“加速度”。第一招是推进中药新药研发集聚。园区目前有41款中药新药正在研发,覆盖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全链条。比如岐微生物研发的眼科新药QA108颗粒剂,正在开展Ⅲ期临床研究;精医和生团队历时9年研发出的两款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药,正在冲刺上市前的最后关卡。第二招是推进合成生物创新发展。针对珍稀药材“一药难求”的困境,园区企业各显神通。麒牛药业采用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珍稀名贵中药材替代品;金熊药业则在“复刻”珍稀濒危药材的基础上,开发出中药创新药衍生品。第三招是打造道地药材检测认证及展示交易中心。据介绍,该中心就像“药材档案馆”一样,对道地药材资源的检测、把控及追溯开展全过程管理。

科技赋能,构建中医药创新高地

走进产业园的美年数智国医医疗服务中心,一台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AI算法、大数据融合的中医四诊仪,正在模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法为患者进行诊断。通过面部识别、舌象采集和脉象分析,中医系统可在几分钟内生成体质报告,并推荐个性化调理方案。一位澳门青年中医师感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依赖主观经验、难以量化,现代科技让诊疗更精准、更高效。”


位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公共实验室

人工智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利器。在产业园里,中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一批充满科技实力的药企正在茁壮成长。

据吴松介绍,产业园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地了多项核心工程。一是积极配合建设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推动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与转化、中医药装备示范应用、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等,助力产业园建设成中医药研发高地。二是支持园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园区企业共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取得资质认定,如盈科瑞的广东省雾化吸入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丽凡达生物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是落地美年数智国医医疗服务中心,利用智能中医技术,打造集智能诊断、个性化治疗、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数智化中医机构。四是依托“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协助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固生堂医疗、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机构开展研发,并获得广东省药监局批准备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0个。五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产业园公司共培育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产业园积极构建覆盖研发、转化、服务的全链条创新生态。2008年成立的澳门老牌制药企业——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是园区中医药产业的生力军之一。该公司技术发展总监刘帝恒说:“我们看中的是合作区的产业生态,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和科研成果转化。”


张海鸿

如何助力企业构建“低门槛+高效率”创新生态?澳门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代主席张海鸿讲述了产业园的发展经验——巧借政策东风、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平台优势。以澳邦药业为例,产业园精心设置了三重保障:首先是打好政策赋能组合拳,依托澳门政策红利和自由港优势,优化供应链,打通跨境委托全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其次是双管齐下拓展市场版图,既助“澳门制造”扬帆出海,在莫桑比克完成药品注册,成为葡语市场标杆案例,又借助“横琴生产+澳门监制”模式进入内地电商平台;最后通过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使澳邦药业能够专注核心业务。如今,澳邦已开展将纳米制剂技术应用于中药软膏二次工艺开发研究。这是澳门首次研发生产中药纳米乳凝胶制剂,也是首次以中成药产品与产业园合作进行二次工艺开发,以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新突破。

以医带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当地医生菲利普·穆永戈(Felipe Murgongo)正采用中医推拿手法为患者缓解腰肌劳损症状。他曾是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与莫桑比克卫生部合办的首届“中医药合作培训班”学员,如今已成为颇受当地患者认可的中医理疗师。菲利普说:“以前我们依赖止痛药,现在用针灸和草药,副作用更小,患者反馈很好。”

这种“以医带药”模式是产业园探索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国际化推广路径。该模式以中医疗法培训为切入点,通过培训当地医生、开展中医理疗等方式,提升当地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进而带动中医药产品的销售与市场拓展。

据吴松介绍,产业园通过技术先行、需求导向、合作共赢“三步走”策略,推动中医药扎根非洲市场。在2016年与莫桑比克卫生部建立合作关系后,双方合作举办了多期中医药特色疗法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多名莫桑比克卫生部公立医院的医生及理疗师,让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首次进入莫桑比克公立医院系统,推动中医诊疗体系在葡语国家落地生根。技术扎根的同时,产业园开启了精准调研。通过分析海外市场的医药需求、葡语国家常见病症治疗用药等,筛选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优秀中医药产品,为开展国际注册贸易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方面,产业园积极与当地药监部门、经销商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助力澳门张权破痛油成功取得莫桑比克药监局审核批准的植物药注册批文,并顺利进入当地市场。这是澳门中成药首次以植物药身份进入非洲市场,标志着澳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产业园成功帮助9家企业合计13款产品获得莫桑比克植物药注册批文,另有4家企业11款产品获得巴西中成药注册备案上市许可。


琴澳医疗培训第三期课程学员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国际中医药人才培训与交流方面,产业园创新打造了“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这是一个以中葡平台为基础,为澳门青年和国外青年提供自我成长和拓宽视野的交流平台。截至2025年4月底,在推动中医药人才教育国际培训方面,依托“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开展87场专业培训、研修及交流活动,包括“琴澳医疗卫生培训基地”中医专业培训、“中医青年说”交流沙龙、“中医药进校园”等,来自内地、澳门、葡语系国家及东盟等境内外青年中医生、中医专业学生、医药卫生政府官员等约7200人次参与培训和交流。

谈及未来,吴松表示,产业园将继续发挥澳门国际窗口的优势,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战略支点,深化“以医带药”国际化推广模式。在巩固莫桑比克、巴西等国家的工作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辐射非洲、欧洲、东南亚的立体化网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表达与全球化传播,为中医药出海贡献澳门方案。

(特邀编辑:《红刊》黄光宇)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