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前沿问答|企业应如何对待自媒体平台的公开评价?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5年第6期作者: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字号:默认超大|

问: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自媒体往往会对企业产品、服务等进行公开评价,其中有的评价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困扰。请问,面对网络自媒体的评论特别是负面评论,企业该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

答: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的观点和评价可能会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声誉带来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既保持“敬畏心”,也磨炼“平常心”。网络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发酵速度极快,对于负面舆情,如果处置不当,不但会影响企业的销量和股价,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方面,企业应对此高度重视和警惕,始终对网络舆论保持“敬畏心”。另一方面,敬畏舆论,不是畏惧舆论。自媒体对企业的公开评价是网络时代的必然,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面对的一种常态化情形,不必谈舆情而色变。所谓“危机”,往往危中有机,不少企业在面临负面舆情时,凭借真诚务实的态度和恰当有力的应对,不但转危为机,还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其次,不应被动“挨打”,而要主动“冲浪”。在全媒体时代,企业应保持积极主动姿态,把握信息主导权。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发声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声矩阵,包括不同平台的官方号以及非正式小号,于各种情形下相互配合,确保声音发得出、传得远。例如,企业官方号可用来正面宣传、与粉丝互动,小号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转发、解释或引导;另一方面要做好鉴别、分类施策。对于网友真诚的好评,企业可积极互动,扩大影响;对于表面上正面夸赞,但其中内容并不妥当的评论,如在事实讲述上存在错误或夸大的成分,或是存在强行与其他社会事件牵连的情形,企业应注意甄别,防止陷入“捧杀”泥潭。对于差评,基于事实或所言有理的,企业应积极调整改正;出于善意但并不合理的,企业可视情与自媒体沟通,有理有据,争取理解与支持;对于影响较大的评论,企业应通过公开平台予以解释和说明;对于涉嫌恶意诽谤或“流量讹诈”“碰瓷”的评论,企业应坚决斗争,采取投诉、报警等手段,并及时向广大消费者说明真相。

最后,要靠“软实力”更要有“硬实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好评和差评都是外因,企业的“硬实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是根本。许多优秀的企业也都曾经历过舆论风暴,有过至暗时刻,但最终都凭借过硬的实力走了过来,反而发展得更加健康蓬勃,真正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此问题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赵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宇军作答。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稿。)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