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镇境内,321国道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中新社发 史开心/摄
在贵州省毕节市的偏远山村,一群被视为“临时母亲”的育婴辅导员,背着自制玩教具穿梭于蜿蜒盘旋的山路上,为6-36个月婴幼儿家庭带来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早期养育指导服务。她们不仅担任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也为留守儿童填补了缺失的亲情。这是一场由“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推动的社会试验,该项目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实施,试图通过科学干预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中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自2012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贵州省毕节市的社会试验已经进行了十余载。从完善山村幼儿园体系,到开展入户养育指导服务,再到2021年9月成立“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贵州省毕节市正在探索一条助力乡村儿童发展的新路径。数据显示,经过干预的0-3岁婴幼儿发育迟缓风险大幅下降,平均从29%下降到13%;社会情绪发育迟缓风险比例从52%下降到11%;上幼儿园后,在数和概念、阅读、书写等智力发育维度有质的飞跃,其儿童能力指数总分提升9.4%。
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村四组,育婴辅导员贺春梅(右二)为小朋友提供一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供图
大山深处的困境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67岁的丁奶奶独自照顾7个孙辈,儿子和儿媳妇常年在外务工,养育子女的重任便落在了祖辈身上。一岁半的孙子是育婴辅导员邓漫的重点对象,但早教课常被其他孩子的哭闹声打断。“玩具刚拿出来就被抢走,大人忙得脚不沾地,哪顾得上陪孩子玩?”邓漫无奈道。
过去,这样的场景在毕节并非个例,由于监护人缺乏育儿常识等原因,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儿童,弥合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已成为时代的迫切呼唤。近十余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并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自2012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聚焦毕节实施了多个儿童发展项目,推动毕节反贫困和儿童发展事业,并率先启动了“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让更多孩子拥有了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2016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条件明显提升,与城市儿童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但是,0-3岁儿童的养育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研究显示,儿童从出生至3岁期间,大脑处于快速发育和早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和养育环境将直接影响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塑造。
2017年,经多次实地调研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毕节七星关区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在七星关区大银镇开展“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试点,聘用当地妇女作为“育婴辅导员”,以入户方式为幼儿及其看护人提供科学系统的养育指导。由于毕节农村地区家庭分布较为分散,大多数家庭都是隔代养育且缺乏科学养育知识,开展“入户养育指导为主+亲子小组活动为辅”的早教服务,更能够适应当地农村儿童养育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7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心,孩子们在育婴辅导员的陪伴下玩耍。视觉中国/供图
“临时母亲”的使命
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大银镇保旺村地处山区,雨后的山路越发湿滑。“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育婴辅导员孔弟身披褪色的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
每周二清晨,孔弟都会背上装满彩色图册、积木和自制玩具的挎包,赶往当地一名学龄前儿童沐沐的家。这已是她第52次入户指导——一年来,无论寒暑,她从未缺席过这位一岁九个月孩子的成长时光。
推开沐沐家的门,迎接孔弟的是一张稚嫩的笑脸。沐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由奶奶独自照料。起初,老人对“早教”充满疑虑:“这么小的娃娃能学啥?”但孔弟的坚持逐渐打消了老人的疑虑。她跪坐在水泥地上,用矿泉水瓶改装的“置物瓶”教沐沐抓握,又挥舞着旧布缝制的玩偶,引导孩子辨认颜色。当沐沐第一次用小手将红色积木准确放入对应格子时,奶奶忍不住惊呼:“这小脑瓜还真灵光!”
育婴辅导员每周入户家访一次,为家庭提供一小时科学养育指导,内容涵盖绘本阅读、运动游戏、语言启蒙等方面。今年29岁的孔弟是大银镇保旺村人,她的女儿是第一批受指导的孩子。经过一年时间,相比其他同龄儿童,她女儿在早期语言发展、运动、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这让孔弟感受到了项目的力量。于是,当得知当地招聘育婴辅导员时,她第一个报了名,并顺利通过面试、培训、考试等环节。在孔弟朴素的认知中,“这是一件造福农村儿童的好事情”。
目前,孔弟共负责14名儿童的早期养育指导工作,月收入近3000元,工作十分充实:填写家访表、制作手工教具、微信小程序打卡记录……据她介绍,“为孩子们拼装塑料瓶小车、缝制袜子娃娃,周末全在忙这些。”
从项目受益者变成项目志愿者,7年多来,孔弟带着各式各样的玩具和绘本,穿梭于不同的家庭。长期给予的陪伴,让孩子们把她视为“另一个妈妈”,这为孔弟带来了强烈的工作自豪感。经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供的系统化岗前培训和强化培训,她已经可以将国际早教理念转化为方言童谣、山野游戏,让早期干预活动飘散着泥土的芬芳。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入户养育指导后,儿童与村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怕生的沐沐,如今听到手机播放儿歌便会手舞足蹈;从前只会用本地方言交流的孩子们,现在能用普通话数数、描述形状;连最初对项目效果持怀疑态度的老人们,也开始主动收拾出干净的课桌迎接“孔老师”。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慧育中心,育婴辅导员们正在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供图
入户家访与集中养育相结合
除育婴辅导员每周入户提供养育指导外,大银镇全镇还设立了一个儿童慧育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主题亲子课程,形成了“一对一精准干预+群体性成长支持”的立体化养育体系。
走进由大银镇卫生院拓展建设而成的镇级儿童慧育中心,明快的马卡龙配色墙面与实木感统训练爬行架相映成趣,智能启蒙玩具与民族蜡染布艺绘本共同构成温馨的早教空间。育婴辅导员刘碧正带着12组家庭开展彩虹伞社交游戏,身着传统服饰的奶奶们跟着音乐节奏晃动伞面,怀中的幼儿伸手捕捉从伞顶洒落的彩色泡泡。每周五天的开放时间里,育婴辅导员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开展亲子互动活动,慧育中心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活动结束后,这里又化身成为育婴辅导员的“充电站”:孔弟和同事们围坐在办公桌旁,针对不同月龄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入户观察记录开展案例研讨,并用麻绳、玉米皮等乡土材料制作下周入户所需的玩教具。“这个竹编触觉板的纹路设计,可以更好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孔弟举着刚完成的教具向同伴讲解。刘碧表示,“通过一周一次的备课,我们可以解决入户时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升大家的工作能力。”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银镇儿童慧育中心是结合了儿童保健和亲子活动的“一站式”儿童发展场地。中心一、二楼提供体检、疫苗接种等卫生院常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楼提供亲子课堂,配有童趣十足的游戏教室、图书室等。“家长和孩子除了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服务,还能直接上楼参加亲子课堂,我们把它称为‘医教结合’。”
孔弟告诉记者,“我希望这个项目一直开展下去,努力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成长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会一直做到退休的那一天。”
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未来
在毕节,这种“入户养育指导为主+亲子小组活动为辅”的“早教模式”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缓解了农村儿童的养育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自“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试点启动至今,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1个乡镇200余名儿童,扩展到中西部青海、贵州、新疆、西藏等10个省份24个县的1897个村庄。2024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阳光起点:十万农村婴幼儿入户养育指导行动计划”,旨在将现有服务儿童从7.5万扩至10万,并达成“千乡万村”的覆盖目标。
2021年9月,作为我国首个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试点,毕节“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正式落地。据示范区0-3岁儿童早期养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摩瑟伊萝介绍,示范区项目以0-3岁儿童早期养育为重点,包括6-36月龄婴幼儿早期养育指导及营养干预,3-6岁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有质量普及、幼小科学衔接,6-15岁义务教育阶段营养保障及教学质量提升,15-18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构建覆盖0-18岁全周期的系统性项目,推动毕节农村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向规范化、精细化升级。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毕节的试验证明,早期干预能以最小成本呵护农村儿童健康成长,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弥合城乡差距,更点燃了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希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在今年1月举办的“阳光起点:十万农村婴幼儿入户养育指导行动计划”年度汇报会上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将“毕节模式”推广至全国,让每个农村儿童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茁壮成长。“投资于人”有何成效?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农村孩子的笑容里。
(责任编辑:夏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