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学生正在用AI“小熊应答器”回答课堂提问。这是一只小熊造型的AI应答器,可以将每位同学的语音回答转换成文字实时在屏幕上进行投影。视觉中国/供图
当山东省的“云端学校”平台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课;当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六年级学生通过VR感知火星地貌,并借助AI分析环境数据,3D打印出定制火星车标;当四川凉山昭觉县的彝族孩子们通过AI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二次创作,用画笔为九色鹿涂上新色——我们看见,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
2025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强校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余位教育管理者、科技专家和学者,在此共绘AI时代教育变革蓝图。从课堂到生态、从理念到工具,他们不仅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更勾勒出未来智慧教育生态的雏形。
5月11日,“人工智能强校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召开,1300余位教育管理者、科技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全球胜任力研究所/供图
事实上,中小学早已身处基础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浪潮之中。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基地试点,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到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AI与教育的融合,似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但值得探讨的是:AI时代,基础教育该给出怎样的答案?
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看来,AI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他认为,学校要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带来的重大变革,不断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改进育人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问题,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王腾蛟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应与AI的能力和特性相结合,扬长避短,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对学生进行培养,带动学生启发式思考,培养学生善用AI的能力。
在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秘书长姜振鹏看来,基础教育应该围绕着教育治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范式变革、教师发展创新、学生发展成效、智能平台建设6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并通过“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三大实施路径,打造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特色学校。
然而,这一理念要想真正落地,还需搭建多层次广泛参与的科研共同体、接入更多教育场景、汇集更丰富的多场景数据。对此,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研究员肖海明在最新分享中,系统阐述了实验室在AI教育领域的深度探索,前瞻性地研判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以及基于该预判所构建的“教、评、用、创”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实践共同体——北京大学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
据了解,该联盟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基地学校和实践学校,并依托“越光宝盒”智能教育平台(是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全国性科研实践共同体的支撑平台)的技术支持,通过多维立体评价和汇聚甄选优质人工智能应用,让更多的中小学校参与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以实现新科技时代背景下的强校目标。
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在当天的活动中,多项跨学科、跨机构的战略性合作相继落地,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进入多维度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启动了“人工智能+脑智科学双引擎赋能教育项目”。同时,全国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作为联盟主席校,率先启动了《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编纂工作,为基层学校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5月11日,在“人工智能强校建设研讨会”上,“全国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启动编纂。全球胜任力研究所/供图
随着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与会者对AI赋能教育的探索路径更为明晰。从政策引导到校园实践,从技术研发到教育应用,AI正在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北京大学构建的科研实践共同体,不仅为当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为未来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预见,在产学研各方的协同推进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望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为新时代人工智能强校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实现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