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摄
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引领下,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更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特意提到了国家博物馆以明代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灵感设计的一款冰箱贴。这款小文创通过人工穿缀工艺还原文物细节,精美绝伦,被众多观众和网友称为全国文创冰箱贴的“天花板”,8个月销量破百万件,带动全系列文创销售额超1亿元,创下国家博物馆近20年来单品销售纪录。
除了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和甘肃博物馆打造的“麻辣烫”毛绒玩偶等多款文创产品也是一经面世就全网“圈粉”。文创产品的爆火,不仅源自文化自信“打底”,更有文创产业升级与消费转型升级的“撑腰”。博物馆文创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动能。小小的博物馆文创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激发了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让传统与创新同行并重
所有“出圈”的博物馆文创,大都有很强的文化还原性,是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所以,优秀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基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艺术、工艺价值,提炼出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元素,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和创新传承。
这要求文创产品不仅要忠实再现历史文化的内核,更需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消费文化相融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青铜雁鱼灯转化为可调色温的LED台灯,保留其 “鸿雁衔鱼”的造型特征,同时融入现代家居设计语言。这种“旧器新用”的设计理念,既传承了汉代灯具的环保智慧,又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实用美学的追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口红”系列,不仅将故宫的传统色彩和图案融入口红包装,还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文化故事,将故宫的历史韵味与现代美妆产品完美结合。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演绎上。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妞”系列文创产品,是以唐代仕女俑为原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可爱的卡通形象,将唐代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让古典与现代水乳交融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创意和时尚感的文创产品,以满足旅游消费市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消费审美需求。
西安文创产品“绒馍馍”走红网络,这款玩偶以肉夹馍为原型,用两块软绵绵的“馍”,巧妙地夹着一块柔软填充物模拟的“肉”,颇具创意。工作人员介绍,“绒馍馍”推出半个多月,已售出上万个。中新社记者 张远/摄
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系列文创产品,成功地将古代文物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既具有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簪花”系列手作饰品凭借超高的颜值、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内涵火爆“出圈”。陕西“绒馍馍”系列以西安美食文化为原型,通过互动式销售和情绪价值吸引消费者,并远销海外,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苏州博物馆推出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以文物为原型,打造了独特的下午茶场景,通过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使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文化的深厚韵味……这些都是现代设计理念在博物馆文创方面的生动体现。
此外,大胆借助3D打印等先进技术来提升文创产品的科技感和时尚性,不仅可以丰富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也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产品,将传统绘画长卷转化为可折叠的旅行茶具。茶具表面的山水纹路通过特殊釉料工艺呈现,热水注入时会显现隐藏的诗词,在技术的赋能下,这款故宫文创产品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还有,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敦煌诗巾”小程序,参与者只需用手机登录小程序,既可观看对应的壁画故事,又可依托腾讯云技术,实现云上DIY、AI试戴、一键下单定制实物丝巾等深度交互体验,这种“参与式叙事”使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是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让软实力与硬科技互相赋能
在呼唤新体验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创开发要多注重全景消费新体验。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让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深入体验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魅力。
1月20日,在香港法定古迹中环大馆内举行的“FLASH!故宫——数字故宫快闪展”上,观众在互动体验区了解故宫博物院及馆藏文物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相关内容。中新社记者 侯宇/摄
博物馆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先进手段,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游客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兵马俑,就能看到兵马俑的复原动画和详细信息,通过佩戴VR眼镜即可“穿越”至考古现场,观察陶俑的面部表情和甲胄等细节,这种“在场性体验”极大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故宫的历史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游览古代皇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吴地工匠”展区设置了可触控的全息投影操作台,观众通过手势操作,可模拟青铜器铸造过程,从矿石熔炼到纹样雕刻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解说,实现了深度体验。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1∶1重构复原了遗址区保护大棚、考古发掘方舱、象牙库房等数字孪生场景。该项目除了可以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基本情况,还可以让“复活”的青铜大立人带领观众登上青铜馆和新馆顶部,以飞行视角纵览三星堆。观众还可“驾驶”一叶黄金面具,在三星堆古城、马牧河等虚拟复原的历史场景中穿梭,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幻。
这些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和多元互动,可以激发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的强烈喜爱,为博物馆文创的市场化之路积累深厚的群众基础,也促进博物馆文创开发在产品的多元化和互动性上多下功夫。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力为当下文旅生活带来新气象。博物馆文创工作者要专注于优秀文创产品的研发和创作,更好地激活文物中蕴藏的历史密码、文化信息和精神基因,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走向大众,浸润百姓生活。
(作者:涂欢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