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巍峨的殿堂,坐落于古都西安。它于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成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和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公众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多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馆藏文物琳琅满目,约170余万件(组),然而受制于展示空间,馆内实际展出的文物仅占冰山一角,这无疑对博物馆的扩容工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外景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璀璨瑰宝的非凡魅力,2022年8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咸新区秦汉馆交由陕西历史博物馆运营管理,以缓解“一票难求”的供需矛盾,并将其正式命名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经过近两年的策划实施,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2024年5月18日,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的身份正式揭开其神秘面纱。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不仅是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总分馆运行机制探索的开始。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向世人展示了秦汉时代的辉煌历史与文化成就,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提供了更加深入和生动的途径。
创新展览形式 展现精彩秦汉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以时间为序的历史叙事表达,展览叙事结构采用了“大历史”串联“小专题”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对秦汉文明进行诠释。
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序厅
馆内的基本陈列为“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是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之一。展区分上下两层,由序厅、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蓄力——农耕经济的迅猛发展、入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创新——文化力量的展现、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互鉴——中国对世界的探知、尾厅8个部分组成,展出文物700余件(组),展线长达1194米。
陈列内容分为主线和辅线两条故事线,主线部分以新制度创建为核心,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奠基、文化创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鉴等6个方面,分述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多种成就和作用。辅线集中展现同时期与秦汉文明并立于世的世界其他古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就。通过主辅线并行的方式,将秦汉文明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视角下,帮助观众领略并认知文明的多样性,同时全方位理解秦汉文明独特的发展路径、价值体系和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馆内两个常设临展为“城与陵”和“技与美”,采用黑白盒子的设计理念,巧妙地将展览空间与时空关联,色彩的互补性使得整体呈现出和谐而丰富的视觉效果。这既是对“秦汉文明”主题的呼应,又分别从考古与艺术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度阐释,强化主题。
“城与陵”为考古展厅,色调以黑灰为主,强调内部的空间结构。展览共分为雍城·崛起、栎阳·变革、咸阳·统一、长安·天下4个部分,展出文物400余件组。通过雍城、栎阳、咸阳、长安等4处秦汉时期大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秦汉时期公陵、王陵、帝陵的介绍,展示秦汉王朝国家工程的选址理念、政治格局、设计思想和精神追求,阐释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除了室内展示,该展厅还开辟出了室外展示区,将基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水禽和茂陵野人抱熊石刻而创作的艺术品点缀其中,传递独属于秦汉的审美意境。
“技与美”展厅
“技与美”为艺术展厅,色调以白灰为主,强调内部的光影明暗。展览共分为五色中华、锋毫辉映、舞影曲落、炉中余香4个部分,展出文物300余件(组)。在展示手段上充分提取文物的艺术信息,以矩阵、重复、放大、重构等手法,以当代艺术装置的概念对秦汉艺术重新表达,重点展示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艺术追求,彰显秦汉社会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繁荣程度。
与以往展览不同,行走在该展厅,游客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舒缓的音乐、柔和的香味、绚丽的色彩……让穿越秦汉艺术和技术的旅程趣味盎然。
深挖藏品内涵 讲好秦汉文明故事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静谧空间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首无声的诗。错金浑厚、造型生动的杜虎符见证了秦王朝的崛起;威风凛凛、排列有序的杨家湾汉墓兵马俑展现了汉王朝的雄风;工艺特殊、体型庞大的“丝路一号”汉代古船承载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光辉……目前,馆内共展出文物1500余件(组),其中90%为首次展出。
这些精美文物曾大多深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库房,借着秦汉馆开放的机会,纷纷走出“闺房”与游客见面。原展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的具有高度秦汉文明符号性的明星文物,经过进一步深挖内涵、创新展示手段,再一次成为了秦汉馆的“明星”,引得游客们纷纷打卡留念。
鎏金铜蚕
位于基本陈列第六单元的鎏金铜蚕体型虽小,却格外耀眼。铜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共计九个腹节,腹足、尾足做得非常精细,连腹部凹痕都清晰可见,上扬的头部凝固了它即将吐丝的样子。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件鎏金铜蚕:“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汉代养蚕缫丝业展现出了非凡的繁荣景象,西汉时期丝织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精美的工艺,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向西亚、中亚乃至欧洲。正是这小小的、柔软的蚕,带来了象征财富的丝绸,它是万里凿空的“金钥匙”,更是文明交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皇后之玺(组图)
“城与陵”展厅中第四单元的皇后之玺同样引人注目,只有手心大小却代表着身份和权力。这枚玉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印文的布排、行距非常舒朗,注重书法意趣,字体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疏密均匀。从玉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这枚皇后玉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汉代官印精品,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全貌及局部特写
“技与美”展厅的文物更加注重艺术美感,无论是气势宏伟的陶楼,还是形态各异的熏炉,都散发着秦汉时期特有的审美之光,其中属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最为耀眼。铜熏炉通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通体鎏金,局部鋈银。底座上镂雕两条蟠龙,蟠龙昂首张口地咬住炉柄。炉柄呈竹节形,共分五节,上面刻画出竹叶枝杈。炉柄上端围铸出三条蟠龙,龙头向上承托起炉身。炉身上腹部装饰一圈纹饰带,浮雕四条龙,底色鎏金,龙身鋈银。九条龙位置不同,形态不一,使“龙”这一想象中的动物幻化出不同形态,彰显出非凡的皇家气韵。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缥缈仙境。这件铜熏炉不仅是汉代博山炉中的经典之作,更是汉代皇权意识和神仙思想的生动再现,是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儒家思想、神仙方术与外来文化交织融合的产物。
临展厅“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汇聚了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博物馆和考古基地收藏的文物,共计330余件(组)。这些展品的时间跨度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全面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规划、宗教信仰、商品贸易、艺术生活等,以独特视角讲述了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在谱写人类文明、续写人类发展篇章中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果。中国境内的展品主要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包括汉代简牍、魏晋石窟造像、唐三彩、唐代佛经文书、唐代塔式罐、唐代伏羲女娲帛画等,这些展品不仅材质各异,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多元的文化价值。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展品共计13件(组),主要包括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伊塞克土墩遗址出土的金银饰品,与陕西地区出土的金属牌饰对照,反映了丝绸之路早期的草原文化。同时,还有来自开阿利克遗址和塔尔加尔遗址出土的釉陶碗、带祭坛的陶罐等,这些展品是中亚地区丝绸之路商贸和宗教文化的代表,见证了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这一文化的殿堂,宛如一所大学校,汇聚人类智慧的瑰宝。坐落于秦汉故土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在这里,秦汉立业安邦的历史被清晰呈现,文明演进的脉络跃然眼前。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功能,讲好秦汉文明、中华文明的故事,不断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执笔:吴晓璇)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