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而人称白鹤梁。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自然形成的,随着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夏隐冬现。白鹤梁题刻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实为罕见的水下奇观。
“白鹤常鸣,石鱼兆瑞。”这句古老的谚语,如同一个神秘而深邃的密码,引领着我们探寻那隐藏在浩渺长江之上的秘密。在这片广袤的水域中,一道身影静静地隐匿于水中,逐水而生,随波而眠。每当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长江的水位逐渐下降,白鹤梁——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所在,便渐渐展现出她的真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石梁不语,却已千年。白鹤梁开放与包容的特质,造就了白鹤梁兴盛而繁荣的历史,形成了白鹤梁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今天的白鹤梁依然向世界敞开胸怀,站在时代最前沿,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向世界展示长江文明与中国文化之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从白鹤梁走进长江
白鹤梁地处长江,白鹤梁题刻形成于长江。从唐代双鱼被刻梁上开始,梁与江1200余年水乳交融的互动,在白鹤梁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那是长江文明的气息透进白鹤梁的烙印。白鹤梁,从长江中的一道普通天然石梁变成了一道承载长江文明的文化脊梁,成为长江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走进长江文明的大门。
双鱼题刻
白鹤梁题刻是中国长江农业智慧的集中体现。每当江水枯落,石鱼出水,长江两岸的人们通过观察白鹤梁上双鱼鱼眼与枯水面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江水枯落程度,以此预判来年雨量的多少,并作为来年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1963年,考古专家来到白鹤梁上考察,并对双鱼进行了精确的施测,惊奇地发现石鱼眼睛的高程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的水位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并测定出石鱼鱼腹的高程相当于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白鹤梁以双鱼眼睛作为零点水位标尺,比英国人在武汉江汉关水文站所设立的第一根水尺要早1100多年。
白鹤梁题刻是长江碑刻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大规模、高集中、长连续、高价值而著称。白鹤梁上现有题刻165段,共1万余字、石鱼18尾,集中于长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上。白鹤梁题刻连续记载了1200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枯水水文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白鹤梁题刻原貌
白鹤梁题刻是长江诗意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具象表征。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对长江的诗意表达,赋予了长江深刻的文化内涵,也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白鹤梁上众多的诗词记录了历代文人和百姓的兴观群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黄寿题记、吴革题记等为代表的数十段题刻充满顺天道、劝农桑、节用爱民、清廉行政的民本政治哲学思想。这些科学家、艺术家、朝廷官员等历史人物,将爱民爱国的家国天下情怀和浪漫主义完美地融合在白鹤梁题刻上,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从白鹤梁理解中国
白鹤梁题刻像是一部史书,你可以读到古代地方官励精图治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一座文艺宝库,你可以欣赏到异彩纷呈的艺术集萃;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一座舞台,对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客予以接纳包容;还是辉映古今的焦点,闪耀着开拓创新的中国精神与智慧。白鹤梁题刻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道缩影,从白鹤梁身上,你可以试着理解中国。
兼容并蓄的白鹤梁题刻,折射出开放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思想碰撞,人生交集,跨越时空,汇集一梁。“石鱼出水兆丰年”是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庚午元日,渡江拜伊川先生祠,舟还次江心,观石鱼留题”,见证了程朱理学在古涪州的形成与发展;“国之重在民,民之重在食,而食之足又在乐岁之有余,则吾侪之此一游也,非但以游观为乐,直乐民之乐也”,是为民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水枯江心石鱼现,相传鱼现兆丰年。丰稔岂由鱼断定,战胜自然人胜天”,凸显人定胜天的“人本主义”思想;蒙文题刻“阿弥图土萨塔”,意译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荣誉”,是川江枯水题刻群中唯一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字题刻,印证了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磅礴历史;“元符庚辰涪翁来”,记录了一位古代文艺与政治大家的人生浮沉;“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鱼出兮”,反映了艰难的抗战岁月和坚韧的民族性格,是我们这个民族难忘的历程。
白鹤梁题刻精美的书法艺术及优美的诗文是中国传统尚美文化的集中呈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水下石刻艺术群。石鱼造型栩栩如生,诗文词句优美流畅,题刻书法更是异常珍贵——字体篆、隶、行、楷、草皆备,风格颜、柳、欧、苏俱全,集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之大成,是一条精美的书法艺术长廊,被誉为“水下碑林”。吴革题记,颇有颜体风韵,刚劲稳重。赵子遹等题记,采用籀篆体,刻工精良,书体规矩而郑重,老练苍劲。周诩等题名记,篆书,狭长取势,笔势灵动、浑厚。谢彬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气宇轩昂。徐庄题记,篆书所写,整体端庄华美,笔画纤细秀丽,布局规整大方。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艺术美学的崇高追求。
黄庭坚题刻
为官一任,造福人民。白鹤梁上有关廉政爱民思想的众多题刻,是中国古代政治人物朴素政治哲学思想和真挚爱民情怀的流露。“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鸱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此黄寿题记对石鱼出水是否丰年之兆的辩证思考,他认为石鱼的出没与来年的丰凶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为官者是否节用爱人,是否廉政爱民。“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固可近而不可远。余牧是邦久矣,今岁鱼石呈祥,得以见丰年,而知民之不远也。”此吴革题记记述了作为涪州州牧的吴革通过观石鱼出水欣喜预判来年定有好收成,并将丰收与否作为官民之间距离远近的判断依据,体现了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
吴革题记
开拓创新的白鹤梁精神体现中国人民创造与智慧的深厚底蕴。在白鹤梁题刻保护与展示过程中,新问题、新难题不断出现,但白鹤梁人站在世界水下文物保护的时代前沿,一关接着一关过,蕴藏在骨子里的开拓创新精神迸发出闪亮的火光。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位于淹没水位线下的白鹤梁题刻将沉没于江底。这一水下瑰宝的保护面临时间紧迫、资金紧缺、技术复杂等难题,其中最为棘手的是技术问题,当时世界上并无可以借鉴的文物原址水下保护技术。显然,这必须从零出发,从无到有。在保护技术方案的探索中,专家们先后提出并讨论过的技术方案有7种之多,最终选择并实施了“无压力容器”方案。这是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一次创举,参建各方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最终建成了世界上首座水下博物馆。“无压力容器”方案也成为世界水下文物保护史上最为关键的技术创新之一,它让白鹤梁题刻得以涅槃。
工作人员在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体内潜水作业。
从白鹤梁走向世界
白鹤梁题刻以其独特的水文科学价值成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白鹤梁,早已不再偏安长江一隅,而是阔步走向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外景
积极探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白鹤梁题刻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8年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3—2024年,重庆市政府两次派员前往埃及推进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水尺联合申遗工作。
积极探索全球水文明建设。2018年,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加荷兰第二届全球水博物馆网络国际研讨会、武汉全球“大河对话”国际论坛,正式加入全球水博物馆网络。2018年以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连续四届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联盟发起的“我们渴望的水”青少年创意作品大赛,选送的作品《良田》《白鹤梁》《鱼之乐》《生命之水》分别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特别提名奖和中学组摄影一等奖等奖项。2023年《我们渴望的水》优秀作品展览“The Walk Of Water”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举行,作品《良田》参与展出。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以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多次举办以白鹤梁水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互通有无,成果显著,形成有关白鹤梁的学术论文160余篇,先后出版了《白鹤梁: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求索集》《巴渝石刻文献两种合校》《白鹤梁题刻——从保护工程到水下博物馆》等书籍。
积极开展“引进来,走出去”行动。2010年以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积极派员奔赴西班牙、荷兰、法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参加各类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展境外博物馆、大学、科研、文化机构友好交流活动;接待了来自美国、丹麦、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境外机构的交流考察活动,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有力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涓涓细流汇聚来自中国的时代强音,久久为功擘画文明互鉴的宏伟蓝图。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继续立足白鹤梁题刻资源禀赋,以进一步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谱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华章。
(执笔:张宗山 杨娟)
(责任编辑:张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