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文” 绘就经济发展新机遇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7期作者:刘贵军
字号:默认超大|


6月21日,雨中的江苏苏州拙政园。视觉中国/供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国东部城市苏州、杭州都是文化繁荣而在经济发展上又走在前列的城市。无独有偶,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西部城市成都,也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由此,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下这么一个题目:“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何谓人文经济学?早在2006年10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文中还说,“古往今来,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文经济学的新时代实践,即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全国各地正在展开一系列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版权”属于中国,但其创新成就和迈向现代化的机遇属于全人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样本,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解码: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经济学

  文化与经济,就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文化存续的有力支撑,而人文价值则“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发展中。文化与经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是如何实现交融转化的呢?

  一方面,文化的作用在于以文化人。从广义上讲,文化包含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换句话说,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有文化载体,一切财富都可以凝结为文化价值。比如,古丝绸之路不仅开辟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之路,也在经济贸易发展中开辟了各国文化交流、文明传播之路。

  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本身也需要经济支撑。文化的现代化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融合现代文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要求我们增加先进文化供给,发展文化产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因此,所谓的人文经济,就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

  纵观历史与社会变迁,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由来已久。如《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今,在诸如“文旅融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热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者的紧密联系。当然,人文经济学远远超越了“文旅融合”的范畴: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不断深化,这是一种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的新发展观,也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新钥匙。

  实践: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润城

  文化经济化,就是要让经济融入人文,用经济发展来丰富文化内涵。近年来,许多城市以不同的“打开方式”创新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人文与经济相互融合,呈现出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的新态势。


2月16日,演员在一家评弹馆表演苏州评弹。视觉中国/供图

  比如,苏州将园林艺术、古典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打造为城市金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西安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流光溢彩,仿唐建筑群高大富丽,数十台唐文化主题演艺和行为艺术一步一景,已成为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殷墟博物馆新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陆续开放,带动了博物馆热不断升温;而城市书吧、农家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扩展,丰富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粮仓。这些生动实践都彰显出,只有强大的文化赋能才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随着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要求。

  2018年,成都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努力高水平建设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品位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提升成都文化全球影响力。此后,成都着力以文兴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实现跃升,2023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24位;着力以文润城,推动东安湖体育公园、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一批功能地标落成,成为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以文惠民,建成博物馆190多家,各类书店及城市阅读空间计划于2025年达到4000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济南则推出“‘泉’在济南”系列活动,全域全方位激发文化魅力,以实际举措让文化“走心”,提升文旅消费活力。

  经济文化化,是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 不断融入文化元素。换言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叠加,更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4月19日,陕西西安,游客身着汉服游览大唐不夜城。视觉中国/供图

  促进经济文化化,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浙江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浙江巧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经营城市,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不仅发展和壮大了地方经济,也保护和建设了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比如,宁波的“红帮裁缝”非遗传人,将西服概念与东方制作技艺相融合,创立出新的服装产业;温州人凭借着“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走南闯北的优势,为自己积累财富,形成了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特色产业群;义乌更是将小小的拨浪鼓,“摇”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曾经贫穷落后的山东曹县,则从东方美学、传统服饰文化中找到灵感,乘着“汉服潮”“电商风”,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于一体的汉服产业链。实践证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够更好发挥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和精神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做法:执“人文”之笔,见传统、见现代、见未来

  让人文浸润经济,仅有文化底蕴还不够,也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下功夫,做到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又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江苏苏州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文支撑。河南以《洛神水赋》《风起洛阳》为代表,开启了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技术赋能的现代化创新思维下的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今年“五一”假期,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全景式体验、互动式观剧的模式,带领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吸引了50万人次观剧。福建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后,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淄博烧烤、贵州“村BA”、甘肃天水麻辣烫等,都是以人文要素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持、共同繁荣,才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推进高质量发展,其中的一条重要底线则是坚守人文价值。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集中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聚焦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更加着力解决西方经济学“人文缺失”“人文悖论”导致的“人文危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文经济学鲜明的人民性、文化性、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作者:刘贵军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编研一处处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慧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