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7期作者:杨宜勇
字号:默认超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改革能够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具体来说,通过深化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举措,可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优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协调,并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面向未来,必须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力、执行力、推进力。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实被视为最大的政治,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实践成就的充分考虑,以及对中国发展实际和长远利益的科学判断。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能够有效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也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正确发展观和现代化观。总的来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也是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二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创造的现代化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要实现后发赶超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在短时间内多重任务叠加,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这种后发赶超的模式展示了中国的速度和效率,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四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路径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后发赶超以及全面发展等方面。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5月8日,由世界海关组织主办、中国海关总署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六届全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大会在深圳开幕。图为全球 AEO 大会与会代表参观华为智慧口岸解决方案沙盘。中新社记者 陈文/摄

  二、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并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领域,追求经济增长稳定、持续、高效,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例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强科技攻关,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在社会发展领域,追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重要优惠政策和生活保障,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在环境发展领域,追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推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形象。四是在制度建设领域,追求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法治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五是在综合发展领域,追求坚持全国一盘棋,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确保“一个都不能少”。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推动、久久为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总的来说,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需要在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标准和实践。


5月23日,2024中国国际电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能源装备博览会在成都举行。本届展会以“绿色发展·能动未来”为主题,汇集国内外300多家水风光氢板块的标杆企业。图为展出的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深化法治体系改革,健全法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促进长远发展,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创造更有活力的社会环境。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人才支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创生社会活力。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三是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深化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这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四是优化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优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法治化水平。这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新型生产关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之所以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来支持和促进。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关系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般说来,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讲究灵活性。新型生产关系应该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能够迅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这包括生产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分配方式等方面的灵活性。二是讲究创新性。新型生产关系应该鼓励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这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创新。三是讲究公平性。新型生产关系应该注重公平性,确保所有参与者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都能获得公平的回报。这包括分配方式的公平、机会的公平、资源的公平分配等。四是讲究可持续性。新型生产关系应该注重可持续性,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社会的稳定等方面。

  为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来打破传统的生产关系束缚,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活力。这包括改革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等。二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这包括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等。三是强化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支持和认可。这包括提高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型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等。总之,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通过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6月14日,“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在北京进行,美国青年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中国青年在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图为中美青年试乘新能源汽车。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摄

  五、积极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改革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具体来说,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注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同时,还应该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此外,为了进一步突出改革的重点,还需要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讲求方式方法。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调整。要想通过改革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目标,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此,在推进改革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