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玉兰花开 魅力上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代表专场演出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行,十多位京剧、昆曲、越剧、沪剧等不同剧种的白玉兰奖获奖者为各国外交官和联合国职员奉上了一场艺术盛宴。图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李松大使等与演职人员合影。
2024年5月8日,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玉兰花开 魅力上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代表专场演出在此举行。京昆越沪、芭蕾、歌剧、杂技等多种艺术精华一一呈现,传统戏曲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现代戏剧散发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将2024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演出过后,我还作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讲座,台下观众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后,还有观众按捺不住兴奋,冲上台来和我合影留念。这是我们再一次在海外播洒下昆曲的种子,满满的充实感和幸福感久久荡漾在我的心头。期待这些种子伴随着我们一起茁壮成长。
苏州昆剧节《玉簪记》演出剧照
2024年是我从艺30周年,也是我带领上海昆剧团的第11年。抚今追昔,令我顿生无限感慨。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昆曲工作者卧薪尝胆、守正创新,画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轨迹。在今年5月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昆剧节上,白玉兰奖(榜首)演员胡维露、梅花奖演员罗晨雪主演的经典版《玉簪记》得到专家和戏迷的一致肯定,被誉为“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已经卓然而立。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中国昆曲在世界各地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知音。昆曲艺术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东方美学,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而且让中国在世界各地广交朋友,更加扩大了我们的朋友圈。
中国昆曲唱响世界
上海昆剧团在每年繁重的创作和演出任务中,都要保证相当数量的出访演出交流,平均每年海外演出或交流展示都在10场次左右。这些年,上海昆剧团走过的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日本等,先后登上过德国柏林戏剧节、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日韩“BeSeTo”戏剧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香港艺术节等多个重要舞台。
谷好好在昆剧《红泥关》中饰东方秀。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分外骄傲于“我们是来自中国上海的传统戏曲艺术”。一颦一笑皆是情,一顾一盼皆有意。舞台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临场即时性。虽然当今互联网高速畅达,但戏曲现场表演让海外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文戏细腻绵长、婉约缠绵,武戏铿锵有力、行云流水,一张一弛之间,海外观众随着中国戏曲的节奏起伏而神往不已。
演出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广。每次出访,我们都充分抓住机会推广昆曲艺术,深入浅出介绍昆曲艺术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每当我提到“中国昆曲有着悠悠六百年的漫长历史”,很多海外观众都会投来钦佩的目光。水袖是怎么甩的?不同的折扇动作如何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往往也会引发海外观众的强烈好奇心。
上海昆剧团昆曲《牡丹亭》剧照
在与海外观众的交流中,尽管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传统文化以软性的力量直击他们的内心。例如,昆剧《牡丹亭》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海外观众虽然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故事,但也很容易被该剧“死而复生”这样大胆的浪漫主义想象力折服。再如,中国戏曲强调的写意之美,给观众留下丰盈的想象空间,这种以简驭繁的表达方式与西方审美形成了明显反差,让领悟其中之道的海外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意趣。
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出品、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3D昆剧电影《景阳钟》剧照
在2018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上海昆剧团创作演出的中国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荣获“金鹤奖·艺术贡献奖”。当颁奖嘉宾松浦晃一郎先生递过沉甸甸的奖杯时,我的眼眶湿润了。2001年,中国昆曲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宣布了这一重大消息。当年由联合国颁发的非遗证书上,签下大名的也正是松浦晃一郎本人。兜兜转转17年之后,在这样的场合与故人重逢,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从入选非遗到荣获大奖,中国昆曲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东方美学“更高级”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戏曲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戏曲故事中承载的价值观,从忠贞爱国,到惩恶扬善,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昆曲的曲牌体,高度凝练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学成就。视觉的写意美、表演的程式美、唱腔的韵味美,这些浓缩了东方意趣的审美带有强烈的中国烙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每次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昆曲,我都分外自豪,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底气十足。2016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访上海昆剧团,外方演员不仅津津有味欣赏了《游园惊梦》,而且饶有兴趣地向我学习抖水袖的动作技法。我向来宾赠送了《汤显祖戏曲全集》,该团艺术总监惊喜万分,连声表示收到如此珍贵的礼物,回去一定要好好研究。
2018年,上海昆剧团携《临川四梦》惊艳亮相德国柏林戏剧节,当地专家赞不绝口,称“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美太高级了,你们领先于世界”。德国《每日镜报》在头版以《致敬中国昆曲》为标题重磅报道,更加凸显了这次演出的轰动效应。
随着海外交流越来越多,我越发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留下的37部戏剧作品,至今仍然被各国以不同形式搬上舞台。中国戏剧大家汤显祖虽然与莎翁处于同一时代,但其旷世巨作《临川四梦》在海外显然还缺乏与之相称的影响力,亟待我们当代人去作些改变。
上海昆剧团昆剧《临川四梦》海报
2016年恰逢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集全团之力推出《临川四梦》四本大戏,并安排规模庞大的海外巡演,不仅补上了这一历史缺憾,而且为中外戏剧交流书写了新的篇章。现在,《临川四梦》已经成为上海昆剧团的重要品牌之一。今后,我们还将抓住各种机会持续演绎《临川四梦》,让这一东方戏剧的杰作在当代收获更多观众,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昆曲,让中国与世界广结善缘
艺术是最好的交流语言。在中外交流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这方面,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责无旁贷。
2017年,上海昆剧团率领京昆艺术家与日本能乐艺术家在东京国立能乐堂合演《杨贵妃》。能乐,日语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长生殿》是中国昆曲的代表作之一。能乐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2017年,上海昆剧团率京昆艺术家赴日本演出交流,两国艺术家共同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中日合演《杨贵妃》。中国昆曲的端庄华丽、日本能乐的幽玄风雅,两种艺术形式亦庄亦谐,让大批日本观众如痴如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昆曲和日本能乐均在2001年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隔16年,两种艺术以这种方式重逢并联袂演出,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日本皇室成员、中日官方要员,以及知名友华人士栗原小卷等也亲临现场,并对中日两国艺术家的默契合作表示高度赞赏。时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这场颇有深意的演出引起了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和NHK电视台都进行了大量报道。
艺术家的合作是从横向穿越空间的。跨越剧种的合作,则是从纵向穿越时空,从另一个角度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缘分。昆曲艺术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在漫长的岁月中,昆曲艺术始终保持坚定的审美内核和严苛的表演范式,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吐故纳新,以新的姿态代表中国与世界广结善缘。
2016年,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亚洲导演节”上,上海昆剧团把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的代表作《椅子》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将现代人性的普遍价值与中国美学的情境意蕴深度结合,让最古老的戏曲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命力。
这部别致的作品迅速成为上海昆剧团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2020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法双边活动上,上海昆剧团将这部戏呈现给了两国元首。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先锋前卫著称,而上海昆剧团以昆曲艺术的包容力和表现力巧妙诠释了《椅子》这部法国经典剧作,不仅抓住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以恰如其分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法国总统马克龙惊讶之余又赞不绝口,更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
就在我满载美好回忆从欧洲回到上海之际,5月18日,昆曲迎来了“非遗纪念日”。每年此时,昆曲人都会隆重其事,献上作品以飨社会。那缠绵婉转的水磨腔,正是中国独有的味道。每年推出这样的盛举,我们让世界看到了昆曲人的坚守,也看到了中国文化根脉的生生不息。
这些年,在全国昆曲人的共同努力下,昆曲艺术呵护传统、薪火相传,逐步走向繁荣,一次次代表中国走向世界。一路走来,虽然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是回首走过的路,我格外感怀。文化自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戏曲特别是昆曲,可以让每个中国人的脊梁挺立得更加坚强。
躬逢其盛,与有荣焉。袅袅兰韵,烁烁芳华。
(作者:谷好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供图:上海昆剧团)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