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沙棘梦

——专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军扬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6期作者:陶恒
字号:默认超大|

  十五载寒来暑往,他从“西部计划”走来,让沙棘树梢挂满迎风摇曳的希望,让戈壁荒滩生出金色灿烂的梦想;新时代广阔舞台,他为“青马学员”(指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学员)打样,继续奔赴“基层山海”,无愧兵团人的红色血脉。他是王军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新疆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小有个兵团梦

  1986年12月出生的王军扬是兵团军垦人的后代,他的爷爷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就来到新疆兵团,从此扎下了根。都说兵团的孩子像胡杨,先辈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精神的耳濡目染,使王军扬也与这片热土结下了剪不断的血肉情缘。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继承父辈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

  高考完填报志愿时,王军扬征求父母的意见,报考了位于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地处塔里木盆地绿洲西缘、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着“沙漠学府”之称的塔里木大学。当时他并没有多想,后来才明白,父母是想让他扎根在兵团,扎根在基层——一旦考出去,可能就不想回新疆了。

  大学毕业前,王军扬就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工作目标:到兵团去,为一线的职工服务,帮他们创收盈利。很多人都劝他:“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到更好的地方、更大的城市去发展。”但他只是淡然一笑:“我是兵团第三代,是兵团人的儿子。如果连我都不回来,谁来继承我们的兵团事业,谁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初入团场

  2009年,王军扬如愿来到170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学习种植沙棘。在那之前,他对沙棘没有任何了解;虽然在九师长大,却没有去过170团,只知道它是九师最偏远、最艰苦的团场。来到170团之后,他发现沙棘很神奇——在如此贫瘠、恶劣的环境下竟然那么顽强。

  大学里,王军扬学的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起初,他觉得这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用处不大,因为当时的工作内容都与林业相关,比如用什么样的沙棘苗、怎么种好沙棘树、如何选育优良沙棘品种等。但是,随着团场沙棘产业的发展,他需要知道沙棘果营养成分的组成、哪些成分具有优势、哪些成分存在劣势,特别是随着产业链的形成,还需要对沙棘进行加工转化、提取、研发。直到这时,王军扬的专业优势才日渐凸显,对他的帮助也越来越多了。在他看来,无论是大学时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是在沙棘林里的十年种植经历,都为他深耕沙棘产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沙棘梦圆

  其实,早在2003年,170团就开始试种沙棘,初衷只是为了改善团场生态环境。由于戈壁滩土壤贫瘠,当时试种过很多其他树种都没成功,只有沙棘存活了下来,并且长势良好,所以团场决定大规模推广种植沙棘。那时候,每年的4、5、10、11月,全团干部职工齐上阵,战严寒、抗风沙,用十字镐一镐一镐地凿开坚硬的戈壁滩,艰难地种下每一株沙棘。

  刚开始推广种植时,团场职工都是从外地引进苗木,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等地区都去过,但挂果时才发现,一块地很多个品种,父本、母本搭配比例不科学,导致经济效益不理想。后来,大学毕业的王军扬到了团场,“培育能带来经济收益的优质沙棘苗木”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这个学业有成、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肩上。

  在170团党委大力发展沙棘产业战略的指引下,王军扬和职工们一起探索沙棘苗规模化抚育技术。他深知,沙棘育苗只要提高成活率,就一定能给连队职工带来可喜的收入。为了寻找更优质、更适合团场种植的沙棘苗,他跑遍全国的沙棘种植区。盛夏时节,他和林业站的同事们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前往数百公里外的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等地,将优质的沙棘育苗枝条采收下来,迅速送回团场进行繁育。就这样,他们一边寻找和引进最适合本地的优良沙棘苗种,一边将170团沙棘宣传推广到全国各地。


王军扬(左一)正在给沙棘种植户讲解沙棘种植技术。

  在最初的选育、种植铺开的过程中,职工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第一批沙棘树苗种下去,在大伙的精心呵护下总算成长起来了,但是光长个不结果,成活率也不理想。对此,王军扬进行了多种尝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沙棘的生物学特性相结合,通过采用无性繁殖实验选出优秀父本,改嫩枝扦插技术为硬枝扦插技术,将育苗时间从每年7、8月调整到1、2月,又调整到4、5月。几年过去,历尽艰辛与坎坷,王军扬和职工们终于从47个品种中成功选育出最适宜当地荒漠戈壁种植的沙棘品种——大果沙棘“深秋红”。

  2016年至今,170团累计出圃“深秋红”苗木2700万株,沙棘种植面积达5.2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大果沙棘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新疆地区增加大果沙棘种植基地24万亩,真正实现了“沙棘林成行、果实挂满枝”。

  致富带头人

  王军扬曾说,“一个人致富很容易,带领着一群人致富不易,但我有决心。”说起他与沙棘种植户之间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2018年,兵团启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由于170团耕地资源严重匮乏,团党委当即决定,将挂果最好、成活率最高的沙棘林分给职工当作身份地。然而,一些分到沙棘林的职工轮番来找王军扬,或垂泪叹息,或诉苦抱怨,不想要沙棘林。

  原来,沙棘林过去都由团场统一管理,虽生态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很多拿到沙棘地的职工因不会管理沙棘或找不到销路,产生了不理解、不配合的倾向,有的甚至对种植沙棘失去信心,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外出打工。

  改革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军扬的大脑里。带领职工共同增收致富!只有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带领他们闯出一条致富路。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职工们弄清楚,分到沙棘林后,他们的收入如何保障?如何保证沙棘产量?如何打开沙棘销路?产业化商业化链条如何搭建?王军扬明白,单纯的语言解释和口头承诺是远远不够的。他当机立断,组织职工群众成立了额敏县金福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决心与职工们共同奋斗。

  在找寻沙棘销路的过程中,最初的王军扬是极其孤独的。他到处寻找疆内外有沙棘原料需求的企业商谈——说是商谈,往往能坐下开谈就是突破,很多企业人员甚至没有耐心听完几句话就将他拒之门外。记得有家河北的企业,接待人员开门见山就说:“我们不需要大果……这是被淘汰的品种,我们不要。”

  日复一日,尽管举步维艰、无数次碰壁,但在广撒网高强度的努力下,原本被视作无用的沙棘果慢慢转变成了一份份订单。此时,连队里有想法、有勇气的职工也开始转变观念,成立合作社与王军扬共闯市场。连队依托合作社,积极与需要沙棘原料的企业对接,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帮助连队销售沙棘果846吨,当年销售额达540万元。

  2019年夏天,在师、团党委的全力支持下,170团召开了一场全国沙棘研讨会。会上,王军扬获得了和国内沙棘产业领军企业对接的宝贵机会。他铆足干劲做足准备,详细又全面地向来宾介绍兵团种植沙棘的优势,成功扭转了他们对大果沙棘的偏见。开完会,他又趁热打铁,挨个去这些企业作回访,要订单、找销路,向前辈们请教推广沙棘的方法。从此,170团的沙棘销量迅速提升。


王军扬在沙棘地中采摘沙棘。

  2019年6月,王军扬又牵头成立了新疆丝路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40余名;同年与陕西艾康药业共同成立新疆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购置了沙棘果油分离、沙棘籽油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设备,成功推出24款沙棘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几年下来,合作社累计销售沙棘果14000余吨,社员人均年收入突破12万元,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沙棘原料供应商。

  2022年7月,王军扬决定投资1150万元建设一座容量3000吨的沙棘果冷库。然而,正当建设即将完成时,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各项工作几乎停滞,职工们焦急地看着树上熟透的沙棘果却没法采收下来放入冷库。面对困境,王军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使冷库尚未建成,也不能让种植户的沙棘果烂在树上,必须确保种植户的利益,不能让他们失去信心。他以市场价将种植户的沙棘果全部收购,最终,这一决策直接导致收购的846吨、56400筐沙棘枝条果出成率减少了36%,公司直接损失236万元。但王军扬毫不后悔,因为他知道,如果地里没有收入,职工的家庭将面临什么样的窘境。他说,这是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对职工群众应负的责任和担当。


王军扬在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典礼现场。

  谈及此次受表彰,王军扬直言,这既是至高褒奖,更是莫大鞭策。他始终认为,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说到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规划,王军扬表示,自己将继续立足新疆兵团沙棘产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加工、做深研发、做活营销、扩大市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打造品牌化的健康绿色产品,真正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资源”到“卖品牌”,持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沙棘产业联农带农作用,带领职工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他也将自觉担起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任,不断创新实践,做乡村振兴发展引路人,带领更多的新农人通过农业创业致富,帮助更多的兵团青年点亮创业梦、致富梦,把一腔创业热情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土地上,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创造更多成果,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供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

  (责任编辑:高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