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山东省临沂市,收割机在郯城县郯城街道三井村田间收割小麦。视觉中国/供图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此后“大食物观”多次出现在中央重要会议、文件、法律中。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规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大食物观为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也是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全面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
大食物观一方面强调扩大食物来源,突破原有过分依赖耕地的限制,全方位、多途径地向全部国土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另一方面强调让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强调膳食消费的多样性,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食物需求。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大食物观的丰富内涵:
首先,大食物观强调大粮食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其次,大食物观强调大资源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再次,大食物观强调大农业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食物观要求打通食物全产业链,将农业产业链加长、加宽,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一二三产融合和多功能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最后,大食物观强调大健康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大食物观不仅关注食物产量,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多样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大食物观的大健康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的健康,而且要求实现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生产上去、生态上去。
大食物观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大食物观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大食物观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食物观从更加全面、系统、长远的视角审视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生产要更加注重品质提升、营养健康、生态友好,既要保障食物数量供给,更要提升食物营养品质,这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同时,大食物观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生产不仅要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要统筹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优化种养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对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2年6月10日,第三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博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图为长裙竹荪。视觉中国/供图
从食物消费角度看,大食物观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健康、营养、可持续。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正呈现出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加速转变的特点。大食物观顺应了这一消费升级趋势,倡导发展多样化、优质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食物消费需求。大食物观强调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协同发展,提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丰富食物品类,改善食物品质,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消费者可以买到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更有保障、口味更加多样的食物产品。同时,针对居民普遍存在维生素A、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大食物观倡导加强营养教育,普及平衡膳食知识,引导居民养成适度饮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的健康饮食习惯,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国民整体营养健康水平。此外,大食物观还关注食物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倡绿色饮食、光盘行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食物观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理念高度一致
在粮食与食物安全、农业发展领域,国际上目前最流行的是农业食物系统(Agri-food Systems)转型理念,这一理念与大食物观、大农业观的内涵高度一致。农业食物系统是指围绕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涵盖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生产、收获后处理、食品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条,涉及农民、加工商、经销商、消费者等多元利益主体。农业食物系统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视角,关注食物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更加高效、包容、有韧性、可持续的农业食物系统,既能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能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惠及农民、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最终实现减贫、营养健康、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
4月19日,山东聊城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在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管护草莓。视觉中国/供图
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方面,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抓手。农业食物系统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多数目标密切相关,转型发展农业食物系统,有利于消除贫困和饥饿、改善营养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对于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是破解人类社会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营养健康等一系列危机与农业食物系统失衡密切相关,唯有加快推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走向更加公平、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农业食物系统转型,世界各国立足本国农业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物资源开发模式,为我国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挪威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通过严格的行业管理、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在向海洋要食物方面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以三文鱼为例,挪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三文鱼,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三文鱼产区。2023年,挪威三文鱼产量达151.1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2%;出口三文鱼约120万吨,总价值约119亿美元。三文鱼富含优质蛋白、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挪威三文鱼养殖不仅为本国创造了工作机会和外汇收入,还为全球超过100个国家供应了健康膳食。
因地制宜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树立大食物观,关键在于行,在于走对路,在于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5月8日,福建宁德,养殖人员正在挑选即将上市销售的大黄鱼。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摄
首先,要挖掘食物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福建为例,得益于丰富的水域资源,2023年福建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200余公斤,居全国之首。其中,福建宁德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针对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缺失等现实困难,福建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随后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成为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超百亿元。山东的蔬菜总产量居全国首位,以“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还在继续推动日光温室宜机化、塑料大棚标准化、连栋温室规模化、菇房与培养房智慧化等系列设施农业。
其次,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安吉县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和首倡地,“两山”理论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开创了“两山”理论探索实践的先河。安吉通过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升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持续推进“811”(“8”指浙江省八大水系,“11”指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生态创建行动,高标准打造特色农业强镇、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村。通过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强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安吉走出了一条生态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2023年8月3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工人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包装工段忙碌。视觉中国/供图
再次,要加强食物营养宣传教育,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膳食结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炼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包括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广泛普及营养健康知识。2024年,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聚焦居民突出的饮食消费不合理情况,着力针对减少食用油、增加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消费等加大科普宣传。要将营养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面普及营养健康知识。
(作者:龙文进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中心研究员;赵玉菡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赵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