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坦疟疾防控合作试点项目”工作人员开展现场社区动员及健康教育活动。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供图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提到“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在卫生健康方面,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维护卫生安全、促进卫生发展和推动卫生创新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人才培养、慢性病防控、卫生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共实施近2000项“小而美”民生工程。其中就包括,持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针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联防联控合作,帮助共建国家在短期内实现从高疟疾流行区向低疟疾流行区的转变,这些行动极大提升了共建国家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疟疾是全球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可统计的85个国家有约2.49亿例疟疾病例和60.8万例疟疾死亡,五岁以下儿童占疟疾总死亡人数的绝大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疟疾曾经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全国每年约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其中30多万人因疟疾死亡,病死率高达1%。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将疟疾本地原发病例数量从每年3000万降低至零。
在这漫长而艰难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科学精准的疟疾防控策略,构建了灵敏高效的报告、检测、治疗、监测和应急处置系统,具备了防止疟疾输入和再传播的能力。同时,中国还成功研制了青蒿素等抗疟特效药和治疗方案。在实践中,中国探索总结出了“1-3-7”工作规范,即要在发现疟疾病例后,1天内通过网络完成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及处置,形成了高效的疟疾防控体系。2017年后,中国连续4年未发现本地原发病例。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
然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疟疾依旧猖獗。根据康良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疟疾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的统计,半数以上的共建国家有疟疾流行,其中大部分都是非洲国家,而且疟疾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英坦疟疾防控合作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驻点多国专家共同参与疟疾传播媒介现场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图
为了帮助共建国家消除疟疾这一对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中国持续加强与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的双多边国际合作,为全球根除疟疾贡献中国力量。在非洲,中国在前期援助30个国家建立30个抗疟中心等双边援助举措基础上,有效借鉴国际经验,在尊重受援国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与其他多双边援助方优势互补的三方合作。2015年启动的中英坦疟疾防控合作试点项目(以下简称“中英坦项目”),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首次在非洲大陆开展的公共卫生领域多边合作试点项目,开启了中国援助非洲防控疟疾的新篇章。
中英坦项目由英国国际发展部出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组织实施和技术支持,坦桑尼亚伊法卡拉卫生研究所和国家疟疾项目办共同组织实施。项目覆盖坦桑尼亚鲁菲吉(Rufiji)地区的18个村庄,为10万人提供筛查和防疟服务。
坦桑尼亚是非洲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当地公共卫生体系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坦桑尼亚的疟疾防控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近年来坦桑尼亚的疟疾流行形势有所改善,但由于疟疾在该国的流行分布极不均衡,且该国疟疾病例报告体系尚不够完善,未能实现全覆盖和及时更新,以及社区合作关系和管理措施存在不足,致使中英坦项目在管理、实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为应对这一挑战,项目组首先挑选了一批年轻专业人才组成中方驻点队伍,启程前在国内进行集中培训,明确了项目整体目标、现场工作具体指标和任务分工。此外,培训还强调了在现场工作时的团队协作、与外方团队的沟通协调,以及尊重当地风俗和文化等注意事项。驻点工作组在每年疟疾流行高峰到来时前往坦桑尼亚试点处进行现场驻点。由于坦桑尼亚与中国在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专家组在当地进行疟疾防治时不能直接套用中国的方案。为此,中国专家与坦方专家合作,对方案进行调整,共同在当地探索出一系列低成本、有效且可行的疟疾防治方法。
在中国方案本土化的过程中,推广全民服药是项目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民服药曾是中国大规模使用的疟疾防控方法。当时,黄河、淮河流域的疟疾感染率极高,一旦发现大量病例,治疗药物就会一车一车地送到疫区,省、市、县三级依次执行全民服药政策,从而迅速控制疫情。然而,在坦桑尼亚,一些未感染的人甚至部分患病者并不愿意服药。原因是当地人认为死者会进入极乐世界,不必因为死亡而感到悲伤,而且认为药物会伤害他们的身体。
为了说服大家及时并规范地服药,项目组不得不首先劝说村里的族长和领头人。说服工作由中坦双方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他们让村民代表(十户长)收集村民意见,召集村民开会协商,并给每个村民代表发放一份详细说明项目组推行全民服药的目的、流程和作用等内容的知情同意书。村民们同意后,项目组还需要督促他们按时服药:每日早、中、晚各服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药片,持续三天。
“1-3-7”模式的“水土不服”,是项目组面临的另一个问题。由于坦桑尼亚缺乏网络直报信息系统,难以实现病例信息的实时上报,更难以及时对病例进行处置响应。经与坦方专家讨论,项目组决定在当地应用“1-7”模式:1天内在社区医疗机构完成病例识别,即确认是否感染;7天内对识别的重点村庄或人群进行筛查和治疗。7天后,工作人员会与30名由项目组召集的卫生员一同出发,分成小组行动,成为若干“流动镜检站”,驻扎在确诊病例所在的村庄,以筛查附近的潜在感染者。
除了解决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外,项目组还多次组织开展喷洒杀虫剂、普及疟疾防治知识等活动。
经过三年的努力,2018年5月3日至7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司、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世卫组织驻坦桑尼亚办事处、坦桑尼亚国家疟疾控制规划署等机构组成的外部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终期评估,结果显示试点地区处于疟疾基线中低流行水平,通过近三年的干预,疟疾发病率下降达50%以上,疟疾病死率已降至很低水平,而同期对照地区疟疾发病无明显变化,表明试点项目干预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在进行疟疾防治的同时,项目组着重加强了当地抗疟能力建设,以确保抗疟工作的可持续性。首先,项目组通过将每个驻点专家与坦桑尼亚相关领导、专家进行配对,让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疟疾监测、病例治疗和媒介控制等活动,共同研讨实施方案、分析数据并协商解决问题。通过建立这样的工作对子,不仅使试点项目工作得以成功展开,也有效进行了知识分享和人员培训。同时,项目组在试点地区招募了37名品学兼优的年轻志愿者。经过为期6天的疟疾防治理论培训和8天的防治实践培训,这些志愿者掌握了项目防治目标、技术路线,以及病例管理、媒介控制、健康教育等基本技能。项目还取得“国际杰出青年计划”(Talented Young Scientist Program)的支持,邀请坦方年轻媒介专家加瓦纳(Tegemeo Gavana)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学习,使其熟练掌握了媒介按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蚊疟原虫感染检测等实验室技术。
通过这些努力,项目组成功为试点地区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能够持续推动疟疾防治工作的队伍。坦桑尼亚国家疟疾控制规划署主任穆罕默德说:“中英坦项目非常成功,不仅降低了疟疾发病率,还帮助试点地区建立了疟疾检测与应对机制。中国是坦方真正的伙伴。”通过这一试点项目,中国也收获了在国外进行疟疾防治的宝贵经验,为今后帮助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消除疟疾锻造了坚实的本领。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持续开展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面消除疟疾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防治疟疾仅仅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合作行动的一部分。十余年来,我国还向尼泊尔、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国派出10余批次公共卫生和医疗专家组,协助防控埃博拉、黄热病、鼠疫、寨卡等疫情,开展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举办技术交流活动,向120多个共建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医疗专家组,向共建国家提供20余亿剂疫苗,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中国医疗队,诊治患者2200万人次。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共建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填补数千项技术空白。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送医上岛”等短期医疗义诊,毫无保留分享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卫生健康发展的经验和技术,与共建国家共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体系自主发展能力。
“小而美”项目注重满足民生领域的基本需求,是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未来优先开展“小而美”项目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防范化解风险,不断走深走实,进一步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转型之举。
(作者:张怡玲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