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文学保持与世界接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4期作者:[西班牙] 夏海明(Agustín Alepuz Morales)
字号:默认超大|

  我第一次到中国是2007年8月底。那时,我刚毕业不久,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更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选择去北京的某所大学读书可以说是一种探险,也是我一生中意义最大的经历之一。

  我大学读的是中西翻译和汉学研究专业,但那时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了解非常有限。当时决定到中国来,我的主要目标是进修汉语课程,实地提升我的中文水平,以及拓宽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我本来只打算在北京待一年,但是计划经常赶不上变化——转眼间,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近17年。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中国,但是我至少打破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偏见,也对各种事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人,也变成了一个更资深的译者和汉学家。

  这17年里,除了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外,我作为外国观察者也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各种变化,其中之一当然是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了。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广度来看,中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西班牙语市场为例,近17年里有大量中国图书被翻译和出版,其中有文学作品,也有社科类的图书。与此同时,西班牙社会各界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中国图书,中国文学也成为学界的研究对象,最值得一提的项目之一是我的母校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西班牙语中国文学数据库”。据该数据库统计,2007年西班牙出版商共出版了25本中国文学作品,从那年到现在,西班牙每年平均出版中国文学图书15—25本。

  这一过程充满变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让西班牙出版界和读者对中国文学越来越感兴趣。后来,莫言的所有小说几乎都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最新的作品是2022年出版的《晚熟的人》。2021年,共有王小波、余华、刘慈欣等作家的13本中国文学作品被引进到西班牙语市场,受到不少当地读者的欢迎。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中国作家很值得一提,她就是第一次给中国读者讲述现代西班牙故事、曾在西班牙生活过的三毛。尽管2016年她的小说才第一次在西班牙正式出版,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文学在西班牙语市场的浓重一笔。

  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机会并不多,除非你能直接看原文,但我那时的汉语水平完全不允许这么做。可喜的是,现在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有了很多选择。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还是一种比较小众的文学,一般来说只有汉学家或者跟中国有缘的人才会关注它。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中国文学之所以能“走出去”,不仅归功于出版人、编辑、译者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当然更要感谢中国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用他们的文字讲中国的故事,吸引不同国家的更多读者。

  不过,我要特别强调一个话题——作家、编辑和翻译这三个角色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作家、编辑和翻译之间的良好合作,是任何一种出版物能够顺利出版的前提,当然也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夏海明的部分译作: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和《白垩纪往事》、郝景芳《流浪苍穹》、宝树《三体X:观想之宙》西班牙文版封面

  2022年6月,我在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参加了一场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和郝景芳的对谈,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对这两位作家作品翻译的难度。两位作家表示,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不是那么易于翻译。他们这个回答让我有点意外,因为我在从事了很多年的文学翻译工作,对翻译的困难有着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仍然在翻译他们两位的作品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这两位作家的对谈让我意识到一件事,就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提升对彼此工作和想法的了解有助于双方的合作,这样就能够把文学作品更好地展示给外国读者。

  文学是由普通人的个人故事构成的,作者通过文字来记录和讲述自己的人生,给未来的人留下自己的记忆。不管是由哪国人、用哪种语言创作,只要是好的文学作品,只要是好的故事,都能够体现人类的复杂性,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生活共鸣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学,首先要拉近中国作家与世界的距离,让中国文学保持与世界接轨,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接纳国外的影响,创作出更多体现普遍价值观以及观照人类共同话题的作品,比如感情、家庭、记忆、欲望、死亡等内容。同时,也要让中国作家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清楚国外的读者关注些什么,这样才能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尽可能消除误解和偏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退潮的今天,我相信做到这一点特别有意义。

  (作者:夏海明(Agustín Alepuz Morales)| 西班牙汉学家、翻译家)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