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跨越千年,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从儒家的人伦之道,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佛家的解脱思想,融汇了多元的思想体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底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连贯的文化传承载体,中国文学在塑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激发我们对人生、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持久的活力。
在中国文学的丰富宝库中,诗词歌赋、小说传奇、戏曲文学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从《诗经》中的诗篇,到元曲的戏剧性表现,再到明清小说的丰富故事,中国文学始终在世代间传承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充满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生活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人类的情感、道德和社会变革。
中国文学因深刻的思想、独特的审美观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有些文学作品难以被外国读者理解和领会。这就需要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和文化理解,将中国文学的精华转化成其他语言,使其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欣赏和理解。
2023年9月,吉来在南京出席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并发言。
随着全球交流和联系的不断加深,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过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本国,它的辐射力量也延伸到了全球。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广受欢迎,还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深刻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译者需要细致入微地理解其中的情感、隐喻和文化背景,然后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只有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译者才能更好地捕捉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保持其原有的美感和风格,同时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在目标文化中产生共鸣。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中国文学的方法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直译到后来的意译、文化再现等多种翻译手法,译者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呈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翻译也在帮助塑造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以中国文学为窗口,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变迁。
吉来翻译的老舍《猫城记》土耳其文版第4版封面。
当然,翻译中国文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小语种”的翻译。大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已被翻译成主要的世界语言,甚至其中一些作品拥有多个不同的译本,却很少被翻译成“小语种”。这主要是由于翻译资源和专业人才相对有限,导致这些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受到了限制。为了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有必要在“小语种”领域加大翻译的力度,积极探索适当的方法,逐步弥补这些不足,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学的精髓传递到更广阔的世界,使更多人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前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提升翻译质量,让全球读者真正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学的价值,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提高翻译质量,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学。
未来,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加强翻译研究与实践,将中国文学的珍贵之美分享给全世界。这不仅是文学的责任,也是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者:吉来 (Giray Fidan) | 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化系教授,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