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单独列为重点工作条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粹”京剧,以其独特的韵律、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誉为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京剧艺术,让古典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魅力?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品味京剧人生,探究其关于京剧艺术创新传承发展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
久练为功苦亦乐
说到与京剧结缘,袁慧琴调侃自己为“误打误撞”,因为家里人都与京剧艺术不沾边。1965年10月,袁慧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因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她作为特长生被录入宜昌市红领巾小学,11岁时成为宜昌市戏曲学校京剧班的一名学员。
初到京剧班,袁慧琴学的是花旦行当。由于她嗓音嘹亮有力,仅仅过了一个月,老师就让她改学老旦。唱老旦要扮老年妆,这对爱美的袁慧琴来说完全无法接受,她哭着跑回了家。“老旦唱得好,照样能发光”,经过母亲和老师的安慰和引导,袁慧琴才重新回到学校。
15岁时,袁慧琴到湖北省戏曲学校进修,凭借优异的禀赋和勤学苦练,很快就在学校崭露头角。17岁那年,在宜昌戏校的推荐下,袁慧琴到北京拜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先生。一杯清茶、一束鲜花,简单而不失庄重的拜师仪式后,袁慧琴的学艺生涯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李金泉先生师承著名的京剧大师李多奎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他的嗓音宽厚高昂,演唱技巧全面,善于创编新腔和刻画人物。生活中,李老师就像一位慈父;教学中,他却特别严厉。如果一个字没练好,那就天天练,不达标准绝不“翻篇儿”。袁慧琴常常一唱就是大半天,直唱得两眼冒金星、眼前发黑。那段艰苦到近乎残酷的学戏时光,很好地锻炼了她的体能和声音的持久力。有了李老师的指导,袁慧琴的京剧造诣更是突飞猛进。
1987年,22岁的袁慧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这里,她又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诲,他们不仅教授她艺术,也把他们对艺术的一片赤诚之情教给了她。
成为小有名气的京剧老旦演员后,袁慧琴仍旧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以满腔热血和不懈追求,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才华。敬畏艺术、醉心练习,为观众奉献最好的表演,是袁慧琴向恩师们致敬和表达回报的方式。
京剧《杨门女将》剧照,袁慧琴饰佘太君。
在表演中,袁慧琴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凭借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赋予每一个角色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内涵,相继推出《对花枪》《泸水彝山》《曙色紫禁城》《钓金龟》《李逵探母》等代表作,深受观众喜爱。多年来,她不仅在国内舞台上屡获殊荣,包括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金鹰奖”优秀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成为享誉当代京剧舞台的表演艺术家。
京剧《罢宴》剧照,袁慧琴(左)饰刘妈妈。
守正创新尽赤诚
袁慧琴的京剧造诣不仅体现在她精湛的表演技艺上,更体现在她对京剧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对京剧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对年轻一代京剧人才的培养上。
在袁慧琴看来,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仍在活态传承的中国戏曲,是一座大花园,而京剧就是这座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大牡丹,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艺术审美。
2009年,由袁慧琴主演的《对花枪》数字电影荣获第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该片也是中国京剧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生态而作出的创新尝试。
京剧《对花枪》剧照,袁慧琴饰姜桂枝。
2010年,袁慧琴参与创作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不仅突破符号化的刻板印象,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慈禧形象,而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保留京剧经典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新颖的舞台表现手法,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京剧《曙色紫禁城》剧照,袁慧琴(左)饰慈禧。
这些年来,袁慧琴多次率团出国演出,将京剧带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国际观众能够欣赏京剧,感受京剧艺术家用“非物质”手法与心法、以“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的核心表演理念呈现的“六七人百万雄兵”“打开一扇没有门的门”的独特艺术魅力。
2017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东方戏韵——中国京剧艺术之美”艺术讲座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瑞典等多国巡讲,袁慧琴和一批艺术家开办的“中华文化讲堂”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在讲座结束后动情地向袁慧琴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艺术,非常难得。”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袁慧琴认为,自己在人生、事业最关键的时刻,都得到了京剧艺术家们毫无保留的倾囊相赠。如今,她希望年轻一代也能得到前辈艺术家的帮助和提携,始终把培养京剧人才、提携青年演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自担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等行政职务后,袁慧琴将工作重心适当作了调整,既承担着相应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兼顾剧院一些剧目的创作、统筹工作。在排演一些新戏时,从建组到首演,她不光自己要上台演唱,还要配合导演协调剧本创作,对院团和剧团演员的演出给予指点。
2018年,国家京剧院创排现代京剧《红军故事》,不仅荟萃全国优秀戏剧名家、创作阵容强大,而且集结了剧院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几个月的时间里,所有演职人员天天泡在排练场,摸爬滚打,艰辛排练。当年7月31日,该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京剧《红军故事》剧照,袁慧琴(左二)饰徐解秀。
2019年5月,《红军故事》受邀到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当音乐响起,演员们在舞台上开始表演时,想到他们最初的稚嫩、生涩模样,再看此刻变得那样成熟、对角色的诠释也更加有深度,袁慧琴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那一刻,她感到特别幸福、有成就感。
2021年9月,为献礼建党百年,国家京剧院精心打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风华正茂》,为展现青年革命者青春昂扬、风华正茂的精神面貌,特别选用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担当主角,推出一批年轻演员。该剧累计演出30多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引起观众热烈反响。更为可喜的是,在袁慧琴、魏积军、张小清、黄炳强等资深艺术家的指导帮扶下,一波青年演员茁壮成长起来。
京剧《风华正茂》剧照,袁慧琴(中)饰毛母。
多年专注于京剧艺术的锤炼,袁慧琴早已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排剧时,演员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她眼里,容不得一点瑕疵;乐队里,京胡、二胡,无论是谁的音准不对,她都能立刻听出来。平时,只要有空,袁慧琴就会到剧院指导学生排练。“袁总监来了!快把音准调整一下!她耳朵里可揉不得一点沙子……”有时候,还没等她走进排练场,远远地就能听见学生在里面大喊的声音。
艺精于勤,功成于练。袁慧琴从恩师们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坚守、高标准和严要求,丝毫不减地延续到了她的学生们身上。这种执着追求、勇于开拓的精神,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共同推动着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履职荣耀且任重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袁慧琴认为,这份荣耀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的重视,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自己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一片信任。
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一定要聚焦大事,对她来说,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聚焦文化使命,通过提案落地来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履职12年,袁慧琴凭借自身专业,努力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早在十年前,袁慧琴就开始提倡利用数字技术来保护和传播京剧艺术,让更多人以更便捷的方式接触到京剧。她还关注武戏演员的医疗保障问题,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截至今年全国两会前,她累计提交的11份提案都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及时回复。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6年6月,原文化部办公厅公布“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6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入选项目名单,“名家传戏——当代京剧、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创作扶持”项目均在名单之列;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促进国有文艺院团和剧场深度合作,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或‘以场带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的印发,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作出重要制度设计,为戏曲传承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京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今年两会,袁慧琴提交了《弘扬京剧艺术 讲好中国故事》的提案,期待京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创新形式、传播手段及舆论环境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京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弘扬和传承京剧艺术这条路上,袁慧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供图:国家京剧院)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