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晨,上海,一群老年人在公园里进行管乐团排练。视觉中国/供图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家庭养护的压力、专业人才的短缺等困境,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口与养老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政协委员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养老的困与解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预期寿命延长意味着带病生存或将逐渐成为常态。而失能(失智)则是老年人带病生存的一种特殊状态。
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表示,失能失智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还会在经济上和精力上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张金英注意到,目前,老年人对健康照护的需求逐渐迫切,但我国仍存在老年健康照护体系不健全、养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养老问题,亟须着重考虑和应对。
在张金英看来,养老之困主要“困”在家庭照护压力大、医疗服务支撑不足、专业服务人才短缺、信息不对称、缺乏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等几个方面。
“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较重的照护责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本,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剧了家庭成员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养老院对于失能失智老人只能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且护理收费较高,家属难以承受。此外,大多数公立医院很难解决长期住院问题,无法满足失能失智老人医疗需求。”张金英说。
按照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加上失智老人则需求更大。
“实际上,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护理‘人才荒’、人才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并存。”张金英说,“不仅如此,由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群及其家庭对照护资源和服务了解不足,他们难以有效获取所需的照护信息。因此,对于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关于失能预防,以及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分类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亟待得到加强和普及。”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是,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以“421”为主的家庭结构下,家庭养老已难承其重;另一方面,老年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的情况难以避免。
如何兜起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已经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无法回避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 民进中央/供图
对此,张金英就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照护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完善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即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全链条养老体系,按照老人健康状况,在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中实现顺畅转介,使资源合理分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不同程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更多护理人员、康复师和心理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鼓励大学或专科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养老照护、老年护理等专业,充实专业人才;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老年精神病学技能培训,提高诊断、治疗能力;加大养老院护理员护理技能培训;加大科普宣传,使家庭成员掌握基本护理技能。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信息平台,内容包括照护资源、政策法规、专家建议等,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四是加强社会支持和宣传。加大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银发经济”新风口
如何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并满足老龄人口健康养老需求,不仅事关百姓福祉,更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到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专项政策《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政策出台补齐了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政策中的经济产业政策关键一环,将银发经济推入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概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而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可以预见的是,银发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与驱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金永伟 民进中央/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金永伟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文旅消费群体不断壮大,需求增长迅猛。文旅消费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是,老年文旅消费市场也还存在不少痛点堵点,制约着老年人享受更好更优质的文旅服务,对此,需要综合施策,强力推进。
在金永伟看来,老年文旅消费从福利化向产业化转型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一环。
金永伟认为,想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福祉,一是要打破文旅消费的“年龄门槛”。目前,在旅游保险产品投保、驾照申领年检、旅游参团、银行卡办理等方面,都还存在老年文旅消费的“年龄门槛”。由于现有旅游保险产品的局限,并且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风险,旅行社在接待70岁以上老年游客时大多数都要求有子女陪同,或者干脆不接待,还有个别旅行社要求高龄老年游客多交团费。自驾险等险种还设定了70岁的年龄上限。按照现行的驾照申领规定,70岁以上老年人驾照年检每年需要提交体检证明。为了防止电信诈骗,各大金融机构普遍对老年人申领银行卡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而银行卡是数字化支付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年龄门槛”的限制给老年文旅消费市场的扩大带来了阻碍。建议在文旅消费市场大力推动“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保险业务,加大老年旅游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放宽投保人员的年龄上限。提倡旅行社针对老年旅游团配备随团健康陪护员。同时,逐步放宽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申办银行卡的限制。
二是要打破文旅消费场所的“设施门槛”。目前,包括公共场馆和公园景点在内的一些文旅消费场所、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设施仍未进行适老化改造,缺乏统一规范的适老性消费场景和安全保障设施,如场馆景区内的标识系统、文字说明、音响系统、休闲设施、台阶坡道、休息场所、卫生设施等未能充分考虑老年游客的需求。建议制订统一规范的适老化设施标准,纳入新建文旅消费场所的建筑规范,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对现有的消费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文旅消费群体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三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数字门槛”。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文旅消费市场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给部分老年文旅消费者带来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的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手段,民航、铁路、酒店、旅游出行平台等缺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App。建议全国各地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点等公共文旅消费场所,除节假日和场馆接待人数饱和的情况外,尽可能免除线上预约制度,设置老年游客专门入场通道,让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通行”。
四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地域门槛”。目前,全国各城市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的政策不一致,且年龄要求也不一致。以四大直辖市为例,外地老年人要在北京市免费乘坐公交车,需要办理居住证并申领“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年龄须在60周岁以上;天津市需要申领敬老卡或城市一卡通,年龄须在65周岁以上;上海市本地6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则不予免费;重庆市需要到指定网点办理敬老卡,且需要收取押金,年龄须在65周岁以上。只有在武汉、青岛等少部分城市,外地老年人仅需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就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建议取消地域限制,外地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享受与本地老年人同等优惠,全国各城市统一免费乘车的年龄标准,老年人统一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免费乘坐,提高外地老年游客乘坐便捷性。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实行统一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