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吐鲁番坎儿井竖井景观 视觉中国/供图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坎儿井,作为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三大工程”。近日,记者随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这里是世界上坎儿井遗址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走进坎儿井匠人之家,马车驴车、土台摇床、茶壶钟表……一件件古老用具,真实还原了匠人们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中的温馨景象。行进在幽深的坎儿井暗渠之中,奔涌不息的泉水,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坎儿井穿越千年的故事。
新时代,坎儿井将流向何方?让我们一同探寻坎儿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思考如何让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宝贵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火洲”变绿洲
在维吾尔语中,“吐鲁番”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地势特殊,四面环山,北面的天山山脉博格达峰最高海拔为5445米,而位于盆地中央最低处的艾丁湖海拔为-154.31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
四周高山环绕,形成了吐鲁番盆地极其干旱炎热的气候:夏季最高气温达49.6℃,年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因此,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
为有效适应干燥及大风的气候条件,古代的吐鲁番百姓多居住在以土坯、木材等自然材料建造的房屋中。然而,日常起居、农业生产所需的水从哪里来?
人们发现,盆地地表虽干燥异常,地底却别有一片洞天:北部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形成了巨大的水资源宝库。水在地下流动,蒸发损失少、水量稳定、不易被风沙埋没,水质矿化度低,非常适合人畜饮用,同时还可以灌溉农田。
天山之水可以引用,是筑明渠还是修暗渠?前者不仅工程巨大,而且在如此高温下,即使修成,大部分地表水也将很快蒸发。
为克服极度高温、水量蒸发大等不利因素,智慧的吐鲁番各族人民发明了坎儿井,不用任何动力,将天山之水引出地面,形成常年不断的自流水,浇灌农田,安居乐业。
从此,戈壁沙漠,“火洲”变绿洲。“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这是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中的一篇,描述了雪山融水流经坎儿井地下渠道润泽吐鲁番盆地广袤绿洲的情景。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坎儿井最早可能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被称为“井渠”。从清代至今,吐鲁番有过三次大规模开凿坎儿井的浪潮。第一次是由林则徐主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被发往新疆戍边,在吐鲁番伊拉湖主持垦田事宜时,他发现坎儿井可以减少水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于是带领当地各族群众修建了60余条坎儿井,开垦荒地11.1万亩,有效解决了百姓吃粮难题。当时,吐鲁番全境的坎儿井从30条增至近100条。在他的推动下,1845—1877年间,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条。
第二次是由左宗棠组织。清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组织屯垦士兵和各族群众在吐鲁番开凿坎儿井185条。此后,除官修坎儿井外,民间也陆续修建坎儿井。至1917年,根据谢彬《新疆游记》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多达800余条。
第三次是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吐鲁番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边疆。各族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惧酷暑严寒,形成坎儿井第三次开凿高潮。据新疆坎儿井研究会调查统计,1949—1957年间,吐鲁番坎儿井的数量从1084条增加至1237条。
至此,吐鲁番的坎儿井数量达到顶峰。如果把这些坎儿井全部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3400多公里,年输水量最大时达6.99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35万亩,被誉为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泉”。
“地下水长城”的艰难开凿
一条完整的坎儿井短则几百米,长则上百公里,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即蓄水池)组成。坎儿井,虽然名曰“井”,工程量可不是向下打口井那样简单,也不仅仅是挖条水渠,它实际上是地下暗渠。
开挖新的坎儿井时,首先必须在高山雪水的潜流处寻找到适合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间隔,打下一口口竖井,然后依地势高低确定坡度,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暗渠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水汇聚到一起,再与明渠相连,引至地面灌溉农田、引流到人们生产生活区域。这样,一条坎儿井就算开凿成功了。
竖井,既是开挖或清理暗渠时运送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竖井的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离出水口越近,竖井越浅;越靠近水源尽头,竖井则越深,最深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几口,多则三百口。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景区的坎儿井暗渠 视觉中国/供图
竖井要怎么打,暗渠要怎么挖呢?现代人马上就会想到钻机、挖掘机等设备,而这些工具在古代是不存在的。那时,开凿者只能依靠双手和坎土曼、镢头、刨锤等极其简陋的工具,在坚硬的戈壁滩土层中一铲一铲地掘。暗渠空间逼仄,只能容许开凿者以跪蹲或半躺的方式,在冰冷刺骨的雪水中挖土作业。
置身漆黑地穴,在暗渠开挖过程中如何精准地确定方向?当时匠人们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木棍定向法”,在相邻两口竖井的井口正中间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即可。
二是“油灯定向法”,运用两点一线的原理,在暗渠侧壁每隔几米放一盏灯,匠人背对油灯,始终往自己影子的方向挖,一边挖一边看,如果能看到灯光,说明挖得直,如果看不到灯光,则说明方向偏离了。另外,油灯也能起到一定的安全提示作用,如果油灯灭了,则说明地底氧气不足,匠人必须立即撤离回到地面。
新疆吐鲁番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工作中的坎儿井匠人雕像。视觉中国/供图
挖出来的砂石、沙土或淤泥会被装入用桑葚枝编织成的筐中,匠人晃动绳子,示意守在竖井口的工人拉上去。小型坎儿井,无论是竖井沙土的提运,还是暗渠的开凿,全凭人力;大型坎儿井则会用牛来转动提运沙土的轱辘,时而还发生井未完工而牛已累死的情况。
坎儿井挖掘到底有多艰辛?据在坎儿井乐园工作了近20年的“金牌”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介绍:“开凿坎儿井的工程量巨大,任务异常艰巨。在挖井的过程中,因施工难度大,五个人劳动一天才能掘进两米。塌方、缺氧、被冻病、被水淹、被石头砸、井绳断……匠人们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挖通一条坎儿井,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甚至是爷爷没挖完,儿子接着挖,儿子没挖完,孙子继续挖。”
“只为子孙后代有水喝!”一代又一代坎儿井匠人不畏艰苦、不畏牺牲,千千万万各民族同胞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一千多条、暗渠和竖井总长超过5000公里的“地下水长城”,犹如长龙般穿越在吐鲁番乃至新疆其他干旱地区,为各族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农业灌溉水源。
2006年,吐鲁番坎儿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坎儿井开凿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时代,坎儿井将流向何方?
时间如流水,转眼已过千年。从高空俯看坎儿井,一个个竖井口像串成的珍珠在戈壁滩上熠熠生辉。正是因为有了坎儿井的泉水,才使得吐鲁番成为我国葡萄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成为“中国最甜美的地方”。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吐鲁番盆地人口激增,坎儿井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开发土地、建设油田、随处可见的大小型机井从地下抽水等原因,致使吐鲁番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加上年久失修、暗渠淤塞、局部坍塌等问题,坎儿井的生存受到威胁,数量逐渐衰减。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视觉中国/供图
保护坎儿井,责任重大。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完成了对全区坎儿井的系统普查,首次为每条坎儿井建立了翔实的“档案”;2005年,《新疆坎儿井保护利用规划报告》批复实施,计划9年内投资2.5亿元拯救坎儿井;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09年,全国首次大规模的坎儿井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坎儿井是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一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当地村民对坎儿井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他们从未放弃对坎儿井的保护。
对此,吐鲁番市文物局文保科科长朱海生深有感触:“坎儿井代表着老百姓与坎儿井之间相伴相守、互相依存的情感,它是‘活的文化遗产’,我们理应传承和延续下去。”
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徐伟伟介绍,在吐鲁番市委市政府以及水利、农业、文物等部门的协同下,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掏捞、修缮、加固、改造、延伸等工作,对坎儿井进行本体保护、水源保护,尽力控制坎儿井下降减少的速度。
自200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投入近亿元,连续开展了七期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目前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约为1108条,其中有水坎儿井190条,年净流量约1.14亿立方米,总控灌面积近10万亩。坎儿井仍是吐鲁番主要的灌溉水源之一。
徐伟伟还透露,下一步,吐鲁番市将继续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规定保护坎儿井,探索实行责任制,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保护水源来保证坎儿井的出水量,尽量减缓坎儿井数量减少的速度。
据吐鲁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世锋介绍,如今,吐鲁番市已建立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交河驿·坎儿井源和坎儿井传承区等四家坎儿井主题景区以及三个坎儿井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及历史演变等,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吐鲁番旅游观光。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吐鲁番每年吸引超250万人次游客来坎儿井参观、体验,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坎儿井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孙世锋感慨地说,“古往今来,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共同开凿掏捞坎儿井、共同维修保护坎儿井、共同饮用坎儿井水、共同生活在坎儿井周围、共同传承坎儿井文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互帮互助互爱,交往交流交融。吐鲁番坎儿井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的历史见证,是各族人民群众坚韧不拔、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血脉中。”他希望全社会继续共同行动,广泛传承和弘扬勤劳智慧、不畏艰险、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坎儿井精神”,讲好新疆坎儿井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共同促进新疆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守护者,共同为坎儿井的未来注入希望和力量,让这份历史的瑰宝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骄傲。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