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这个被誉为“手握秒表的城市”的边陲小城,曾培养出了杨扬、王濛、张杰、孙琳琳、范可新、刘秋宏等12位世界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于2022年6月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这一切的背后,是七台河市委市政府以及几代教练员、运动员的拼搏奋斗。经过近50年的接续努力,七台河市建成了完善的训练比赛设施,形成了稳定的人才培养链条,打造出“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城市精神,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特色城市。
筚路蓝缕 孟庆余开创冰上事业先河
20世纪70年代,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事业从市内一座简陋的体育场中开始。孟庆余教练白手起家、克服困难,带领一批又一批矿工儿女,开创了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孟庆余教练(1951—2006)
孟庆余曾说:“矿工的孩子都是散养的,没娇生惯养那些坏毛病。他们天天爬山下河,掏鸟抓鱼,大都练出一双飞毛腿,能吃苦、胆子大。”训练刚刚起步之时,条件异常艰苦。孟庆余自制训练器材、创制训练方法,盘火炕、搭炉子、砌锅灶,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披星戴月地拖着一吨多重的自制简易浇冰车,一圈圈地浇灌室外冰场……寒来暑往,年复一年。11年后,孟庆余的队伍开始开花结果。
1985年,13岁的张杰代表七台河参加全国青少年速滑锦标赛,一人独得 5 枚金牌。张杰这颗滑冰新星的诞生,标志着孟庆余的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在国家级赛场上叫得响的队伍。
1986年,国际上短道速滑运动刚刚兴起,尚未被列入奥运会项目。孟庆余高瞻远瞩,率先将“速度滑冰”改为“短道速滑”,组建了七台河市第一支短道速滑队,主攻女子项目,从而奠定了七台河市源源不断培养短道速滑优秀后备力量的基础。
从此,七台河的短道速滑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值得骄傲的是,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杨扬夺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1000米两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中国冬奥第一人”。201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七台河籍运动员王濛一人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接力3000米三项冠军,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位冬奥会“三冠王”,开启了专属于她的“ 濛时代”。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夺得中国首金,骄人的成绩再次让七台河闪耀在短道速滑的国际赛场上。
2006年,孟庆余教练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虽然孟教练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给了七台河。由孟庆余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延续着七台河的滑冰事业。第二代教练员赵小兵和张杰虽然身有伤病,但依然每天坚持6个小时左右上冰训练,并手写训练计划。新一代教练员张利增身兼数职,努力成为多面手,用团结和奋斗回报国家……这些教练员的共同奋斗换来了运动员们的不断进步,成就了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更大的发展。
体教融合 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七台河也曾一度面临选材困难、后继无人的困扰。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倾向于让孩子学滑冰,这其中有对运动安全的担忧,但更重要的是出路的问题:孩子如果拿不到冠军,以后生活怎么办?怎样破解这一难题?
当年,孟庆余教练始终坚持入校观赛、素质测试与做家长思想工作相结合来选拔生源。这种独特的选育方法不仅能够选到好苗子,还能赢得家长的支持,杨扬、王濛等冬奥冠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集训队的。
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员冰秀表演
在借鉴孟庆余教练选材经验的基础上,七台河市确立了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体育、教育部门联合推进,制定了《七台河市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管理办法》,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的培养放在小学,变“体教分家”为“体教结合”,走出了体教融合发展之路。市体育局选派专业教练员到部分小学支教,将同年龄段中形态、速度、灵敏等素质测试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选拔进入校队,启蒙短道速滑知识。如此一来,把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扎在校园里,坚持“抓训练与抓学习、抓品德并重,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并重”的原则,促进运动员的全面成长。
从2018年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成为首家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开始,七台河短道速滑发展实现了多点支撑,从以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到培养短道速滑特色校体育老师为教练,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体校,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之路。
目前,全市78所中小学校已创建8所国家级、16所省级、25所市级冰雪特色学校,打造16所独具特色的市(县)级短道速滑特色校,实行统一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免费上冰、统一免费接送、统一免费发放训练装备和补贴的“五统一”扶持办法,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输送梯队体系,累计向国家队、省队输送运动员326人次,成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建馆引才 做好人才后勤保障
完善的冰雪体育设施是培育人才的必备条件。七台河市委市政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场馆、强设施,倾心打造育才好环境。
“四代场馆”就是最好的见证。20世纪70年代初,兴华路的灯光球场投入使用,这是七台河市的第一块冰场;2001年建成的桃山体育馆,是七台河市第一个室内训练场所;2013年市体育中心综合馆投入使用,成为七台河市第一块专业化室内训练场地;正在建设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将成为第四代专业化训练基地。从底子薄、基础差到专业化、现代化,七台河市进行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随着硬件提升,七台河市相继承办了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暨国家队选拔赛,2019—2020年度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第二站、第三站比赛,2022—2023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青少年锦标赛及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比赛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短道比赛。在家门口就能观赛参赛,不仅给小运动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营造了浓厚的冰上运动氛围。
滑冰爱好者在野外练习滑冰。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七台河市积极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狠抓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鼓励爱好者利用水库、湖泊、空地建设户外冰场。每年给予每块学校冰场3万元补贴,给予每块社会公益性冰场5000元补贴。积极开展“赏冰乐雪”大众系列赛事活动,举办首届冬季户外万人徒步大会、全国青少年体育冬令营七台河站暨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冬令营活动、七台河中俄冰雪体育文化交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冰雪嘉年华等活动50多次,累计吸引12万名健身爱好者参加,“全民上冰、全民皆冰”是七台河冬季最靓丽的风景线。
七台河市还持续强化政策导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诸多实效。先后出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新时代七台河市人才工作发展规划》《运动员教练员参加重大体育赛事奖励办法》,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重奖,对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给予记功、评优、晋升等奖励。2019年以来,累计为200余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发放奖励金500余万元。先后为9名运动员及教练员解决了住房,为8名运动员及教练员家属安排工作、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成立全省首家短道速滑基金会,已募集社会爱心资金2000余万元。在全市人才编制周转池中专门拿出10个事业编制,支持引进专业教练员。目前专业教练员和技术人员达到16名,其中具有国家级和高级教练员职称的5名。
朔风起,踏新程。七台河市将在短道速滑事业上继续前进,延续“奥运冠军之城”的辉煌,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