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创新与研究型医院建设 推动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5期作者:赵俊
字号:默认超大|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观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沙县总医院考察调研时强调:“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就“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强调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一方面,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深化相关领域联动改革;另一方面,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为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江苏省红十字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是江苏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公益四项中心任务。多年来,医院秉持“以人为本、回报社会”的办院宗旨和“德术并举、病人至上”的医院精神,坚持“服务患者、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服务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化,以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新时代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研究型医院是以新医学知识和新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全面推动中国医院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我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国际一流医疗机构已逐步建立适于创新转化的体制机制、充分的科研人力资源队伍以及完善的研究支撑体系;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区也陆续开展规模化的研究型医院建设。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医药大省、科技大省,一向重视和强调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科研创新,研究型医院建设已被纳入江苏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2021年9月,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进临床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加强药物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2022年3月,江苏省卫健委制定了《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引(试行)》,同年9月公布了10家研究型医院名单,江苏省人民医院获批列入首批江苏省研究型医院。2023年4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未来3年将投入39亿元,重点支持医院人才引进培养、重点专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医用设备配置,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13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

科技创新与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医学科技前沿创新

21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工程学等技术的进步,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结合,同时也促进临床工作从单纯治病向包含疾病预测、发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整体医疗模式转变。与传统临床型医院相比,研究型医院将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高质量成果,成为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者、引领者与示范者,推动医疗水平持续提升,推进医学科技前沿创新与应用转化,是创新型国家战略在江苏医疗卫生领域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实践。

(二)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老龄化加快加深和慢性病高发的挑战。同时,随着人民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公众对健康服务和医药卫生保障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研究型医院倡导临床与基础有效衔接,着重解决群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急难愁盼”现实问题。贯彻防治康养一体化大健康理念,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引入新技术、探讨新知识、发现新成果、提出新标准,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医学的结合和发展,通过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协同创新与重点突破,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大型公立医院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主力军,研究型医院建设思路、理念遵循医疗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立医院职能定位。按照国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新要求和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的意见,构建有利于创造创新、应用转化、服务惠民、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体系机制。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研究型医院,同时发挥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保障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指示有效落地,是构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路径探索。

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实践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品牌学科、杰出人才、创新成果、优势技术、品质教育、支撑平台、优质服务、优效管理、和谐文化和区域影响十大方面,形成了“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文化和院”“医联盛院”“品牌立院”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实践。


医学研究创新平台——院校融合科学研究楼(南京医科大学先知楼)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落实研究型医院建设要求,对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推动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大力推行前沿科学突破、临床研究提升、创新人才集聚、高峰学科攀登、创新体系赋能五大计划,努力提升学科、平台、人才、研究、临床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落实到具体执行,一方面,围绕临床医学中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科技处、医务处联合组织实施临床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以项目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力争取得开创性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同时形成行业新标准、新规范、新指南,抢占技术制高点,着力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和临床问题结合不够这一专题,实施临床医学提升计划,加强医院与国内外高水平临床科研机构合作,支持开展以临床为主导的多学科、多中心协同创新研究,着力推动研究创新与应用转化的有效衔接。

(二)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构建研究创新体系

不断调整优化科研创新、应用转化和产品化产业化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架构,搭建开放、高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创新平台,通过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同时与国际国内顶级临床科研机构对接,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临床研究成果,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方阵。

在研究型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围绕肝胆中心、胰腺中心、心血管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等品牌学科,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等创建为目标,发展主导关键技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产生一批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南、规范等重大科技成果;围绕肿瘤、呼吸与危重症、泌尿外科学、血液病学、老年医学、内分泌学、变态反应学等优势学科,在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基础上制定优势学科发展策略,按照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经费、定绩效的“六定”方针,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杰出人才、解决临床问题;围绕骨科、神经、眼科、胸外、心脏大血管等潜力学科,根据自身独特的发展条件,明确目标、发扬特色、集聚资源、错位发展。医院创造条件积极发展临床免疫学、临床药学、分子病理学、分子影像与核医学、循证医学、预防保健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依托现有优势学科,加强与重点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创新临床技术。

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医院通过杰出人才引领工程,打造一支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学术技术骨干。医院现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5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其他各类支撑研究创新、临床应用和成果转化的研究型专业人才。同时,医院坚持自主培养和大力引进相结合,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力度;依托“临床研究与转化骨干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博士后招录”“名校优生招聘”等专项计划,培养一支高水平研究型医师队伍;通过引进、招聘、培训和培养等各种方式,建立一支多学科临床研究专职团队。

(三)以政策支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医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条件,将临床诊治、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中心任务,加强对研究型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一方面,明确院、科两级责任,建立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学术委员会作用,深化医疗、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加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平台建设、临床研究等方面投入,设立科技与人才发展基金;并通过政府投入、项目经费、慈善基金、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资,设立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临床研究等专项,为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型学科和学科群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四)以国际化合作、信息化建设推动协同创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开展战略合作交流。

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医院坚持“大科学、大医学、大健康”理念,强化院内融合、院校融合、院外融合。深入实施融合发展和临床提升,以专病队列、专科学科联盟为抓手,以“大南医”平台为依托,共同探索基础、临床、应用、转化融合机制。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合作,促进“医产学研用”结合,打通从科技创新到技术强、药物好、设备精、疗效高的发展闭环。紧盯国际国内一流目标,主动发起、积极参与重大医学研究与临床转化项目,在人、财、物、样本、信息等方面广泛吸纳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有效推动学科、人才、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医疗、教学、科研能力水平。如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战略合作联合推出“住院医师国际规培项目”;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合作成立南京胰腺研究院;与法国肿瘤研究院合作开展肿瘤生物学研究。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与医院功能定位相适应,支撑运行、引领发展的安全、稳定、兼容、智慧的整体信息化体系,形成了数据集成共享应用、临床作业、科技创新、病员服务、运营管理、智能化办公、区域化协同七大支撑体系。目前医院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互联互通三位一体评测中,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六级、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通标准化五级乙等。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关注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应用,围绕重大疾病、关键技术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临床科研数据平台。如建设重大疾病生物资源样本库与数据库、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中心、慢病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健康服务中心、远程移动互联网工程中心、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为医教研协同创新和健康服务提升提供支持和保障。

未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进一步以江苏医疗卫生的“第一窗口、第一形象、第一品牌”为要求,聚焦疑难危重杂,建设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目标,建成一批高质量研究型学科、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成为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者、引领者与示范者,发挥区域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建成行业公认、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现代化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型医院。

[作者:赵俊 江苏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供图: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