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周凯比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参加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并发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又一次开启了我的中国故事的新篇章。每次开启新的一章时,我都是既期待又好奇。而今,我的第十三章,你好!
我在脑海中抚摸着今年还未曾书写的页面,思绪却飞到了纸张已经微微泛黄的第一章,不禁感慨时间的飞逝,但当初的那种兴奋到现在都让我感觉书页滚烫。18岁的我青涩懵懂,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内心却莫名坚定。嘴里说着自己学的变调汉语,双腿则是一刻不停,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开启。
我的医学之路从首都医科大学开始,学习生活有辛苦也有乐趣。“扶伤济世,敬德修业”——踏入校门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这句校训,但当时的我还无法完全理解,只是清楚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在首都医科大学的九年中,我慢慢明白了什么叫做“敬德修业”——做个医生,做个好医生,同时要做个有德行的好人。至今我还在努力修我的“业”,心中一直记得不能辜负母校的培育。
首都医科大学让我接触到中国的医疗知识和先进技术,也让我系统地了解了北京各大医院的运转情况和工作模式。那些年,我飞速成长,每天的课业与工作、科研与沟通,让我的适应能力、进取心、责任感不断增强,也让我一步步夯实了专业基础。我对母校的感激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形容。首都医科大学从我的中国故事的第1页开始,就对我的成长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化感恩之心为行动之力。
这些年,我也享受着中国方方面面的进步带来的快乐。从QQ到微信,我见识了社交还可以这样玩!出行用打车软件,消费用支付宝,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便捷。美团、饿了么的外卖拯救了我的味蕾,也安抚了我在深夜写论文时空空的胃。
2022年1月,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委托孟留华校友会组织“温暖冬日”毛毯分发活动,向孟加拉国最寒冷、贫困地区的民众捐赠5000条毛毯,当地留华校友们积极担当志愿者。图为活动期间周凯比医生在朗布尔向当地民众讲解卫生知识。
想当初,故事的第一章伴随着上海世博会开篇,而我还没来得及欣赏它的精彩,中国就快速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就。“神九”“神十”“天宫”以及“嫦娥”探月让我感叹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APEC、进博会、世园会让我家乡的朋友们纷纷夸赞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巨大影响力,蛟龙号、辽宁舰、复兴号、“中国天眼”更让我看到了什么叫中国实力。
在我的本科学习阶段接近尾声时,“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开始实施,我的祖国与中国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几个月后,中国出现了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救治了无数人,也让中国的医药科研水平为世界上的更多人所知晓。
亲身经历、见识了这些事情后,我更加坚定了学医从医的决心。从本科到硕士,中国陪伴我度过了为从医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我也有幸见证了一个大国的飞速崛起。我的挫折与成长都被这个国家温和地包容,我时常思考,作为医生我还能如何回馈我的“第二故乡”。
随着思绪的飞扬,脑海中的章节也被我快速地翻过,一转眼,故事来到了第九章。
那年,我进入了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名“北大人”。还记得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告诉我们:“无论你们来自哪里,从此刻开始,你们都可以对其他人说,我是‘北大人’。”直至今日,我仍然保有那种自豪的感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京大学的精神核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此时的我已经不是一个“汉语小白”,看着这些字,我默默畅想:几年后,在“北大精神”熏陶下的我,又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习经历,我钻研着一个又一个课题。北京大学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我的学术视野更加宽广,做研究的心也进一步沉淀下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我跟着我的老师们,特别是我的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教授,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尤其在儿科领域扎得更深。
进入北京大学对我就像一场梦。在校期间,我努力踏实地做每件事,慢慢地让梦想渗透现实,这让我变得更有抱负、更有策略、更有能力。在北京大学接受的教育并不止于我的专业,我得到的机会也不只和医学相关。感谢北大让我看得更高更远,从中国走向世界;也感谢北大让我想得更多更细,培养我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一名严谨的“医学人”、一名专业的儿科医生。“北大精神”助力我迅速成长,我也在北大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事业。
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在迪拜参加学术交流的我毅然回到中国。我想,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最好的回馈便是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在不远处,还有更多机会等着我。
2022年4月,在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总部,周凯比获颁该组织授予的“2022南亚区域国家杰出奖”。
几个月后,中国的疫情逐渐平稳,我也荣幸地加入了一个“一带一路”国际医疗援助项目。此后,我在项目相关国家传播中国的先进医疗科技和理念,以及防疫、抗疫知识和方法。在帮助其他国家的同时,我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把中国的声音和技术传得更远。这段时间里,虽然我人不在中国,但心中的牵挂却不曾减少。我留意着中国的疫情动态,和更多医者探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也关注着北京冬奥会,为冰雪健儿们加油喝彩。2022年,回中国之前,我荣幸地获得了多国颁发的奖项。其中,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为表彰我在疫情期间传播中国的防疫抗疫经验以及其他积极行为,给我颁发了“2022南亚区域国家杰出奖”。获奖后不久,我又飞回了中国,在广州落地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感到无比踏实……
故事又回到了暂时空白的第十三章,我也慢慢从回忆中抽离。现在的我,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继续着我的医学事业。前12章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强的中国,也让我在医学之路上走得越发沉稳。新的一年,我将继续砥砺前行。相信一年后再回顾,这第十三章也将同样精彩绝伦。
(作者:周凯比(Dr. Nazmus Sakib)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医生)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