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戍边半世纪 我伴寂寞守繁华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2期作者:陶恒
字号:默认超大|

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上,位于中哈边境171号界碑东南方向8公里处,有一栋由深褐色土块砌成的房子。这是方圆50平方公里内唯一的住户,房子的主人是83岁的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夫妇俩已在此坚守了半个多世纪,与风沙为伍、与寂寞作伴,默默戍卫着祖国的西陲边境。

无人区燃烧的青春

20世纪60年代,我国边境局势日趋紧张。明明是中国的领土,却被对方认为是所谓“争议区”,经常过来骚扰,甚至出动军队阻挠我方活动。


1964年2月,魏德友(前排右一)与战友合影。

为了“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1964年,24岁的山东小伙魏德友从北京军区转业后和30多名战友一起前往环境恶劣的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屯垦戍边。

作为通往边境地区的重要通道,萨尔布拉克虽然名叫草原,但实际上是一片草木并不茂盛的荒滩,可以说是满目荒凉,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夏天蚊虫猖獗,冬季风雪肆虐,大风飞沙走石,小风连绵不断,瘆人的群狼嗥叫声时起时伏。因地势开阔,边境前沿缺乏天然屏障,一到春秋两季牧民转场时节,极易发生人畜越界。

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屯居面临着严峻挑战。入疆4个月后的一天,魏德友最要好的战友陈秀仓在放羊巡边时被野狼咬伤,患上了狂犬病,不幸去世。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口气表达了自己的遗愿:“老魏兄弟,国土不能丢啊。”魏德友哽咽着答复战友,发誓用一生来守护边境。


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在院子里升国旗。

三年后,魏德友从老家接来妻子刘景好,在边境安下了家。那时,每天清晨和妻子在院子里用树干自制的旗杆升旗后,魏德友都会带上自己的“三件宝”——收音机、旧水壶、望远镜,吆喝着羊群,开始一天的巡边工作。平日里,他每次巡边都要花费12个小时,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一天往返的路程至少15公里。

有一年,当地山洪暴发,河水上涨。按照国际惯例,界河是两国间的天然边界。眼看河流有向境内改道的可能,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土将会减少几平方公里。魏德友和十几个战友直接跳入河中,以“人肉堤坝”硬挺了七八个小时,阻挡了河流改道的可能。

20世纪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连队被裁撤,战友们陆续搬离,他却坚持要留下来。偌大的草原上,只剩下了魏德友一家。在艰苦时期,一年都吃不到酱油和醋,米面需要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的盐碱水,但魏德友和家人始终坚守在边境线上。

1983年6月,魏德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连队裁撤后,缴纳党费需要跑几十公里路,但魏德友从未落下一分钱党费,还跑到边防站参加组织生活。

常常有人问魏德友:“巡边会觉得孤独和寂寞吗?”在他看来,艰苦孤独也是一种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接受考验、战胜困难”。迄今为止,他已经用坏了50多台收音机——收音机让他的巡边路不再寂寞,让他能时刻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时间回到1967年,山东姑娘刘景好经人介绍,认识了特意从新疆兵团赶回来相亲的魏德友。初次见面,刘景好觉得这个人挺老实可靠。魏德友还对刘景好说:“俺觉得新疆好,月月发工资,生活比家里强。”就凭这句话,刘景好毫不犹豫与魏德友成亲,接着便启程赶赴新疆。

火车、汽车,最后是驴车。火车越往西开,景致越荒凉。到达塔城的那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没有汽车,两个人披着雨布,徒步向着30多公里外的“新家”走去。到了“婚房”,刘景好彻底傻眼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嘀嗒漏雨的地窝子,一张柳条编织的床,墙上挂着一盏马灯,床边一口红漆木箱,除去土垒的锅灶,人在里面连腰都直不起来。

夏天蚊子咬得浑身是包,冬天草原气候恶劣,喝咸水闹肚子,还要经常随连队拉练搞战备……捱了半年,刘景好忍受不了对家乡的思念,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有一天,趁魏德友上班,刘景好胡乱地收拾了衣物,背上包袱,一口气跑到6公里外。可草原苍茫,东南西北尚且分不清,要走出去哪那么容易!无助的她,坐在草丛里痛哭起来。

巡边回到家的魏德友,看到屋子里乱糟糟的,妻子却不在。他顿时吓坏了:要是遇到狼群就完了!他一边奔跑,一边喊着妻子的名字。终于,他循着哭声,在草丛中找到了蜷成一团的妻子。妻子红着眼睛,拉着他的手哀求着:“我们回老家,回山东吧,我想家……”

想到对战友的承诺,魏德友愧疚地对妻子说:“我是军人,不能当逃兵。过两三年,俺一定带你回老家!”就这样,刘景好留了下来,夫妻俩一边放牧、一边守边的日子也延续了下来。在与风雪搏斗的岁月相守中,他们的家从地窝子搬到了土砌房;院子里从一窝小鸡,到鸡牛羊遍地;他们的四个儿女相继出生,给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希望。


魏德友在巡边途中查看界碑。

“家住路尽头,屋在边境旁;放牧为巡边,种田是站岗。”这是魏德友守边生活的真实写照。50多年来,他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巡边放牧,行走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为了边境的安宁

放牧巡边,遇到危险是常有的事。魏德友必须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就要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

有一次,天空飘着雪花,魏德友身背着步枪,骑马沿着没有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忽然,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他抬头看见一架飞机正在上空盘旋。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他趴在雪地里监视了3个多小时,寻觅到可疑迹象后,他快马加鞭到连队报告了情况。通讯员吹响了民兵集结号,连长率民兵对可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直至天亮,终于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

还有一次,因为雪下得昏天黑地,魏德友在外面迷了路。天色越来越暗,他精疲力尽,无法辨认回家的方向。这时,他看到了一处微弱的光,赶紧拿出应急手电筒向亮光方向闪,最终,边防官兵发现并救了他。回到家后,魏德友冻得浑身哆嗦,担惊受怕等了大半夜的妻子心疼得偷偷抹眼泪。

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都退休了,在山东工作的子女劝他们回乡养老,却怎么也劝不动。后来,子女又在团场买了房子,但老两口一天也没去住过。魏德友说:“要守就守一辈子!我要是想走,当时就不来这里了。”

“父母不愿意走,那我就回来。”2017年,女儿魏萍从父亲手中接过羊鞭,成为扎根草原的新一代护边员。“你一定要把这个边境管好,不要光考虑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作点贡献。这就是我的愿望。”魏德友时常叮嘱女儿。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萨尔布拉克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7摄氏度。“敬礼!”刘景好拉起绳索,魏德友右手奋力挥起国旗。这样的仪式日复一日,简单而不失庄重、豪迈而又雄壮。一旁的魏萍默默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魏德友感慨地说:“每次巡边回来,只要远远地看到国旗在飘着,心就落到实处了。”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图为魏德友走上领奖台。视觉中国/供图

多年来,魏德友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魏德友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坐在台下的刘景好眼泪哗哗地流,她打心底里为老伴感到高兴和骄傲。她说:“老头他一辈子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谈到此荣誉,魏德友总会谦虚地说:“我很惭愧,我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做一件普通的事情。”

如今,萨尔布拉克草原的边防力量增强了不少,魏德友不再担心此处的边境线无人看守,但他还是坚持放牧,“只要我还能走得动”。为了守护祖国边境的安宁,他在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来到荒凉的戈壁滩,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本文配图除注明外,均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党委宣传部提供

(采访对象:魏德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七一勋章”获得者)

(责任编辑:陶恒)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