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龙井茶园 视觉中国/供图
2022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涉及子项目多,涵盖范围广,内容极为丰富,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体包括38个制茶技艺项目、1个茶点制作技艺项目和5个与茶有关的民俗项目。
茶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杰作。制茶技艺与中国茶的产区有紧密关系。中国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集中在福建、云南、浙江、湖北、安徽等20余个省(区、市),分为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各地风土(温、光、水、气、土)不同,制茶师因地制宜,遵守时令和茶树自然生长规律,合理采摘相关部位,使用炒锅、烘笼及其他自制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制作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满足了民众的饮用与分享需求。品饮与分享茶的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茶是中国人的基本生活物资,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清茶一杯,亲密无间。”人们采用或泡或煮的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和茶馆等不同场所品饮与分享茶,既增加了生活情趣,也陶冶了个人情操和道德修养,还促进了人际和谐。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品饮和分享茶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和多样性,如潮汕工夫茶、赣南客家擂茶、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习俗。此外,茶也被广泛应用于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活动。以茶敬客、以茶结友、以茶敦亲、以茶睦邻,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2019年4月11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茶农正在采摘茶叶。视觉中国/供图
茶,顺自然之法,德厚惠民。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述,饮茶可解渴、解暑、解腻、解烦,愉悦身心。茶,蕴人文之美,利通百艺。品茶饮茶的发展促进了茶器、茶艺、茶点、茶歌、茶舞、茶戏、茶诗词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是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灵感源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中国有茶园面积306.6万公顷,有茶农3000万、涉茶人员超过8000万,产茶县超过1000个。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成为数百万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为包括女性和残疾人在内的广大民众提供了体面工作和可持续生计,促进脱贫减困、就业增收、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保证。2019年,联合国将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认可和重视。
国家文化名片:茶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纽带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历史上,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山海,香飘四方,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茶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经久不衰的商品;南北纵贯欧亚的“万里茶路”,更是一条以茶为大宗货物的“世纪动脉”;茶马古道与茶船古道既是商贸经济通道,也是茶文化对外传播之路。
非遗传承人正在展示茶叶的制作技艺。视觉中国/供图
今天,茶以载道,茶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如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2014年4月,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提出著名的“茶酒论”;2014年7月,在巴西讲述中巴“茶之友谊”,深刻地阐释了茶作为国家文化名片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价值理念,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茶对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2021年为例,中国茶叶产量达318万吨,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量36.94万吨,排在世界第二,出口额22.9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喝茶习俗,30多亿人饮茶。中国茶叶出口至六大洲12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其他国家围绕茶开展的对话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茶与其他饮品也进行了对话交流,2017年5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当茶遇上咖啡——国际茶咖对话”。“茶咖对话”交流活动如今已经举行了三届,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对话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欣赏和尊重。由此可见,茶不仅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纽带,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和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未来之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展望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是该遗产项目保护的里程碑,也是保护的新起点。2020年12月,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成立了由47家单位组成的保护工作组,明确了合作机制,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2022 年12月18日,在该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保护工作组在杭州发布了《迈向可持续发展新未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传承杭州宣言》,进一步聚焦该遗产项目未来的保护传承,并建立持续监测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妥善管理机制。目前,该遗产项目的保护组织、保护计划和保护平台等方面建设都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落实既定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要做好保护工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022年4月20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螺田镇老山村盘岭生态有机茶厂,茶农正在采摘“谷雨茶”。视觉中国/供图
首先,健全完善保护工作组工作机制是基础。该遗产项目内容丰富,涉及机构和人员较多,保护工作也较为复杂艰巨。因此,建立沟通畅通、运行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是落实各项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社区、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沟通互动,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共同参与该遗产项目保护的合力。
其次,扎实落实既定的五年计划是关键。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牵头组建的保护工作组已经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计划(2021—2025年)》,重点任务包括促进该遗产项目的代际传承,以多元途径扩大传承人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提高青少年群体的保护意识和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建档、研究和实物资料保存保护水平,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传播和信息共享,不断扩大民众的实践频次和实践范围,建立并落实项目保护监测评估机制。
2019年4月5日,20多名比利时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湖北省恩施州进行短期游学。图为学生们穿上当地民族服装体验采茶。视觉中国/供图
最后,服务民众高品质生活、弘扬当代价值是重点。茶,是文化,是生活,也是民生产业,其与文化传承、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可持续生计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保护实践中,应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保障,融入社区发展的政策和计划中,同时,做好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统筹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民众增收,提供更多的茶品服务民众高品质生活,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非遗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未来的保护传承实践中,“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组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扎实做好该遗产项目的系统性保护,在促进项目更好保护传承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王巨山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