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年第2期作者:国家文物局
字号:默认超大|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内涵丰富,涉及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确立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站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多个方面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部署。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国文物系统以此为遵循,狠抓基础、拓展格局,文物保护管理切实加强,文物研究阐释成果丰硕,文物展示利用积极拓展,文物工作队伍不断壮大,让文物活起来蔚然成风。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明方针、重落实,不断加强队伍和自身建设,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深刻把握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完整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第一: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物

“保护第一是统领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第一条,深刻揭示了保护是首要任务、基本前提,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稳步实施,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廊桥、壁画彩塑保护行动计划制定,全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5大发展目标总体实现、6个重点项目成效明显,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纵深推进,援缅佛塔保护修复项目启动实施……一年来,文物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莫高窟洞窟内,一群人正在小心翼翼清理着什么,他们时不时交谈几句,复又归于安静,只听到唰唰的声音。这是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驻守大漠,坚持“保护第一”,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着文物。

做到保护第一,关键是在具备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公布“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为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公布山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一步揭示齐国故城城市格局、推动“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取得更加确凿的证据……山东积极践行“保护第一”的理念,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全力确保文物安全。

“山东文物系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遵循,毫不动摇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要求定位,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加强齐长城、大运河、黄河文物的保护,推进革命文物、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推进馆藏库房标准化建设,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完善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积极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


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新疆石窟寺是我国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多元一体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见证。加强新疆石窟寺的保护,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文化润疆战略全面实施,事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石窟寺考古研究、抢救保护、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等工作,让石窟寺再现辉煌。

加强管理:不断提升文物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强管理,是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凸显了“加强管理”的关键性、迫切性,具体体现为强化文物管理责任,改革创新管理方法,集中体现为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关键是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文物局内设机构“三定”规定修订,地方文物考古机构编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包括“文物科学与技术”“文物”在内的文物保护学科体系构建,文物考古事业单位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标准大幅提高,全国文物事业经费稳中有升,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文物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一村三山五园”,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上海积极探索社会文物改革综合试点,宽进严出,支持文物回流;广东积极探索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山西大同、江苏南京探索博物馆总分馆制,在展览策划、团队建设、宣传推介、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将落实好中央编办和广东省编办关于加强文物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要求,增设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或者加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牌子,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壮大文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科学信息技术保护、利用、展示、修复文物古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介绍道。

下一步,广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挖掘价值:充分展现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开创性地提出“挖掘价值”的任务,是新的时代条件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在保护好文物本体基础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讲清楚文物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精神品格等方面的契合性、相容性揭示出来,为推进“两个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为有效利用打好前提。

展览是博物馆参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等展览讲述中华文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对话搭建桥梁、织就纽带;“冰雪双城盛会——从1202到2022”主题展览,服务国家大局、献礼北京冬奥;“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展览,对港澳台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培育新亮点。

“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游客正在通过VR观看遵义会议线上展览。为深挖细掘、大力阐释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遵义会议纪念馆运用5G通讯、三维VR技术、多媒体等手段,将展览、藏品搬进“云展厅”,通过“5G+VR遵义会议纪念馆”小程序、精品语音讲解在线服务平台,即可听到生动、立体的红色故事,让广大干部群众从革命文化、红色资源中,润物无声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播传承,离不开价值的挖掘研究阐释。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保护传承文物的基础,文物工作者坚持“挖掘价值”,充分展现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2022年,三星堆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成为“现象级”考古成果传播案例。三星堆遗址考古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1.8亿次;长江口二号古船采用全球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大突破,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4.9亿次。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现场

“这艘满载龙泉瓷的古代商船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船上是否还有其他文物?”“世界的认同,历史的担当!”“人类陶瓷文明的代表。”2022年9月,央视新闻特别节目《考古中国 文明探源 圣杯屿水下考古特别报道》向全国观众直播漳浦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首次文物的提取,对沉睡在海底700年的龙泉窑瓷器进行探索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与反响。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现场,考古队员入水。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精细发掘现场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认为:“圣杯屿沉船反映了当时国际市场对龙泉青瓷的强烈需求的真实情况,是元代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元代晚期东南亚交通贸易、龙泉青瓷外销以及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水下遗产普查发现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增加科技赋能,以掌握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家底,摸清水下文化遗产的数量、范围和现状,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福建现有世界遗产项目5处,名列全国第二,还有三坊七巷、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闽南红砖建筑、闽浙木拱廊桥等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项目。

“未来,福建省文物局不仅要加强现有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和价值挖掘研究阐解,还要再创佳绩,做好中国世界遗产预备项目的遗产价值评估研究、适时启动保护管理计划编制,持续实施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项目。配合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借鉴泉州申遗成功经验,加大对海丝文物保护利用和价值阐释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物展览走出国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道。

有效利用: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合理利用”调整为“有效利用”,显示了文物利用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并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目标“让文物活起来”相衔接统一。坚持“有效利用”,是为了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文物局成立新闻中心,开通国家文物局官方视频号,健全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制度,与中央网信办联合推介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推出《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古韵新声》《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精品节目……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近文物、亲近文物,为文物保护助力,为文明传承添彩。

“已经加班加点在踩缝纫机了”“缝纫机被‘踩冒烟了’”面对不断激增的订单,甘肃省博物馆文创销售平台工作人员幽默回应。与此对应的,是大家满满的期待,线上预约、互助抢购。“为了得到‘绿马’,我还找了在甘肃省博工作的小学同学帮忙抢购。”大学生小赵说。历时一个多月,小赵的抢购之旅结束,“有把国宝带回家的自豪感”。

2022年夏天,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丑萌”“魔性”“喜感”的绿马从成千上万的文创大军中杀出重围,俘获公众芳心。绿马的灵感来源于国家旅游标志、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将文物拟人化,加入有趣的性格特征,推出顶流文创产品“马踏飞燕”。线上,动辄数十万点赞、转发;线下,甘肃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只为一睹“绿马”芳容。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绿马玩偶海报

从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爆火到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火出圈,背后是博物馆人对文物有效利用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博物馆文创在新模式、新玩法中活力增强、不断走红,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变得“更潮更有趣”,让更多人在“能够带回家的文物”中增强了文化认同。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程亮说道:“甘肃省文物工作者将对标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文物资源禀赋特质,坚持文物有效利用,积极搭建开放共享的跨界合作平台,进一步盘活用好文物资源,大力推动文化鉴赏、博物致知、公众考古、文艺创作、文创产品开发、文物旅游、教育研学出新出彩,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纵深,推进陇原文物保护利用传承。”

让文物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一个目标性要求,也是过程性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物工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让文物活起来”,是为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谱写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化“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启动援缅、援柬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坚持全系统一盘棋,加强文化遗产外交工作,配合元首外交和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做好配套成果准备和外交成果落实;考古科学技术图谱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图谱绘制完成,明确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国文物云)总体构架,厘清文物科技发展的路向。


柬埔寨茶胶寺航拍

“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下载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地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啦。”山西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讲师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2022年底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首批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首次开放下载,用户还可根据素材开展二次创作,助推敦煌文化“活起来”。

“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博物馆资源区域整合与协同创新,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卓越博物馆为目标,推动四川博物院新馆(总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博物馆建设。加强市、县级博物馆阵地建设。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行业产业资源优势,以川酒、川茶、川竹、川菜、川剧等‘川字号’博物馆培育为核心,打造一批高水平行业产业博物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说。

各具特色的贺岁展览、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独具创意的视频直播……2023年春节,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博物馆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得到各地博物馆积极响应,各馆将展教资源与春节节俗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带领观众感知文物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受到公众欢迎和喜爱,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品牌文化活动之一。活动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连续组织3年。

“全国文物系统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让文物说话,讲好文物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把中国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把中华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来源:国家文物局;执笔:《中国文物报》记者何文娟

(责任编辑:朱莉莉)

打印|